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6)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
表6 居住片区可步行性测度结果
Tab.6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ommunity walkability
居住片区名称
水晶郦城片区
鲁能星城片区
都市花园片区
居住片区平面
土地利用开发
6.636.718.89单项道路物质属性8.216.217.48评分
基础设施建设6.987.428.67步行环境品质7.127.167.71综合评分
7.14
6.71
8.39
商业类型单一的问题,导致土地利用开发置,或是设置在可达性较好的道路上。同评分明显偏低。因此该片区距离步行友好时,根据各类设施的步行距离容忍度,建立型住区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片区级——街区级”两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市花园片区位于重庆老城区,属于布局体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渐进式发展形成的居住片区,四个单项指性。片区级设施服务半径较大,集中布置标的评分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其丰富多辐射范围较大的综合型设施,如:城市公样且分布合理的社区服务设施以及高度连园、购物中心。街区级设施服务半径较小,通的路网形态,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可达的集中布局街头绿地、便利店等辐射范围较路径选择,促进步行活动的发生。同时,相小的生活型设施。
比于其他两个住区来说,该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越性显著,主要体现在其4.2 注重小尺度方格网的路网设计
步行道宽度虽然较窄,但私家车的临时占鉴于道路网络形态对可步行性的重要用很少,众多活动场地及设施充足的街头影响,在住区设计时应提升现有的路网密绿地满足了居民的多项活动需求。
度和减小街坊尺度,形成高连通性的小街坊社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步行网络密4 可步行住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度,进而增强步行网络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提高街区整体的步行可达性及根据前文对三个住区可步行性各指标便捷性;另一方面,小尺度的街坊划分可以优势与问题的分析,借鉴国内外步行社区建形成更多的道路交叉口,对于减少车速进设的相关经验,本文提出混合的土地使用而增加步行出行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方式、小尺度方格式路网、高品质的街道环建议理想的街坊尺度划分以200m为单位境和公共空间等策略提升住区可步行性。进行。对于已经建成的大街坊商品房住区来说,由于现有的路网划分难以改变,建4.1 提倡混合的土地使用方式
议增设住区面向城市的步行出入口,增强丰富多样的沿街商业设施以及布局城市与住区步行网络的衔接,提高步行网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是诱发居民步行活络的渗透性,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土地利用评分较低的住区,可增加居民使用频率较高的服务设4.3 打造高品质的街道环境和公共空间
施,如菜市场、便利店等,以丰富沿街商业住区规划还应加强街道、广场等公共的类型,并将这些设施结合小区出入口布
空间的设计,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步行活动
2015年第1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11
要求。对于街道而言,步行道宽度直接影响居民步行的愉悦感与舒适感。通过对三
个住区的调研发现,过宽的步行道容易成为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而过窄的步行道无法保证高效的步行流量。本文建议住区步行道宽度为6m,这样不但可以产生观望、驻足、停留等步行活动,也不干扰高效通过的步行流量。此外还应注意步行道地面铺装、绿化配景的设计,增强步行道的美观性。对于公共空间而言,除了增加广场
与公共绿地的可达性,还应提供适量的休闲设施,如座椅、健身器材等,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5 结 语
本文结合绿色交通和休闲时代的步行化需求,剖析了既有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确定了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并用该方法对重庆市典型住区进行应用,其结果也与住区工作日高峰时段步行人流量大致吻合,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文中的测度方法主要以重庆山地住区为例进行相关研究,关于该方法在其他地区的使用及因子选择可进一步展开研究。参考文献:
[1] 李怀敏. 从“威尼斯步行”到“一平方英里地图”——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探讨[J]. 规划师, 2007(04): 21-26.[2] 邓浩, 宋峰, 蔡海英. 城市肌理与可步行性——城市步行空间基本特征的形态学解读[J]. 建筑学报, 2013(06): 8-13. [3] 卢银桃, 王德. 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01): 10-15.
[4] Cervero R, Kockelman K. 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 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1997, 2(03): 199-219.
[5] Frank L D, Pivo G. Impacts of mixed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