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2)

发布时间:2021-06-07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

2015年第1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西方国家提出了安宁交通、共享街道、新城市主义等一系列社区步行理论。当前,西方学者还大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可步行性与建设密度、用地混合度、设施可达性、道路连通性、街道设计等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并提出了测度可步行性的方法。而国内对于住区可步行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并多从住区步行系统本身出发,研究微观层面步行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在对国外可步行性研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规避其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在指标选取与评价打分方面的不足,尝试提出科学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从而为全面客观地量化我国住区步行品质提供基础,也为步行友好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1 可步行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罗伯特·瑟夫洛(Robert Cervero)[4]、劳伦斯·弗兰克(Lawrence D. Frank)[5]、凯文·克里泽(Kevin J. Krizek)[6]、安·福西斯(Ann Forsyth)[7]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开发密度的提升和用地多样性的增强实现紧凑的土地开发模式时,才能使工作地、学校、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居民步行目的地达到居住地的步行辐射要求,从而使居民具备步行前往这些目的地的前提条件。迈克尔·奥克斯(J Michael Oakes)[8]等学者提倡以小尺度高密度方格网的街区形态获得高连通性的路网特征。高连通性的路网意味着居民在前往目的地时有多种路径和方向可以选择;同时,尽端路、环路的比例大大降低,减少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图1),使出行距离在居民可承受的步行距离范围内。迈克尔·索斯沃斯(Michael Southworth)[9]、斯科特·道伊尔(Scottl Doyle)[10]等学者认为客观的步行环境会影响步行者的主观感知,如街道的设计(包括街道的尺度、家具的设置、界面的设计等)以及步行空间的开放性、可监视性、安全性等。步行空间环境的提升增加了人们步行出行次数,对可步行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建成环境对步行的友好程度及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建成环境特征与步行出行特征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图2)。影响步行选择的建成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模式、道路网络特征及步行空间环境,而测量路网连通性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街区长度和面积、交叉口密度、路段节点比。等[11](表1)

1.2 可步行性的测度方法研究

随着对影响可步行性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影响因素作为测度内容提出了众多关于可步行性测度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主观感知法和客观评定法。前者指研究者通过制定有关建成环境的调查问卷了解居民进行步行活动时对周边一定范围内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进而获得区域的可步行情况,如邻里环境可步行性量表(NEWS、NEWSA)[12-13],这个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判断标准受居民的年龄、性别或其他个体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导致某一部分的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后者则是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实地调研,按照已有的评价标准对该区域进行评价而得到的区域可步行性状况,如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性环境量表(SPACES)[14]、苏格兰可步行性评估工具(SWAT)[15]等(表2),该方法由于不依赖居民的回忆,所以结果相对准确可靠,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也容易将研究做到全面细致,但其局限性是调研工作繁重。

上述测度方法中,无论是主观感知法中调查问卷的设计或是客观评定法中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以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缺少对居民意见的考虑,缺乏人文色彩。同时,NEWS、NEWSA等主观感知法在调查过程中过于依赖调查对象的主观认知,客观性不足,相对于SPACES、SWAT等客观评定法来说缺乏优势。因而结合住区可步行性具有人文社会和科学推理等双重性质,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定性和定量双重特征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

1 国外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概述

“可步行性”这一词在字典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几大领域的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诠释。简单来讲,可步行性是一种空间属性,描述了空间对于人们步行出行的引导能力。从城市研究的需求来讲,可步行性是指建成环境对步行的支持程度及步行者对环境中步行体验的评价[1-3]。

本文中可步行性指的是建成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的程度,包括为行人提供多元复合的服务设施、便捷合理的步行网络、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等,从而有利于该地区的居民采用步行方式进行通勤、休闲、运动以及获得各种商业与公共服务。

表1 路网连通性指标表

Tab.1

indicators of road connectivity

路网连通性指标相互关系

街区长度街区面积

反比反比正比正比正比正比

指标测量方法

街区一端到另一端道路中心线的距离

街区的长度乘以街区的宽度单位面积内的街区数量单位面积内的道路交叉口数量单位面积内的道路直线长度路段总数/道路交叉口节点总数

图1 尽端回路大街坊社区与高连通度小

街坊社区出行距离比较

Fig.1 a comparison of trip distance between large neighborhood communities with cul-de-sac and small neighborhood communities with

high connectivity

街区密度交叉口密度

图2 可步行性的作用机制

Fig.2

the mechanism of walkability

道路密度路段节点比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