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14)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第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测量与选拔的研究。运用教师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人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活动与各种心理品质的相关度,按照高校教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心理测量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辅导员的心理测量与选拔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第三,要建立对高校德育人才、学校管理人才进行心理素质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心理教育,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使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成为大学生的成才意识。高校还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将心理素质状况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指标,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为高校选拔培养思想政治者创造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搞好岗上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
辅导员的岗上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统计显示,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但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岗上培训应坚持集中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建议编写出针对辅导员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的指导手册作为辅导员岗上必读。
(三)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辅导员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将心理教育能力以及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列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培训,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培养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培养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培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的心理健康培训,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既是大学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同时肩负德育的重任,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高校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之中。
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环节和逻辑链结,开展岗位管理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高级智力活动,它是学生政治辅导员人格、知识、技能等客观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主观因素的综合体现。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于:第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是互动的,时刻会发生转化;第二,是做人的思
上一篇:调料供货合同
下一篇:绩效管理与绩效目标分解-G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