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11)

时间:2025-07-09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而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又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心理素质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的方法,对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邯郸大学等8所高校的140名在职辅导员和367名在校大学生就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特征、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测评。

(一)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特征根据调查分析得出,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特征可分为4大类18个小项。辅导员智能品质的形成依赖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智能品质发展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形成正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结构的发展与完善为核心的,通过需要层次与动机品质的不断提高和其智能品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心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

我们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表明: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辅导员平均年龄26.8岁,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第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第二是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第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统计结果显示,有近40%的辅导员没有具体的读书计划。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包括辅导员自身在内,都会遇到前进中的问题,这其中有社会的、经济的,更多的会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问题,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的。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将是影响其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智能品质不够完善。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在接受访谈的辅导员中没有一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高校一般均有此要求),也较少开展有关学生身心特点与思想发展水平的针对性研究。二是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三是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8%的辅导员,从没调整过自己的教育策略。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

需要层次及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理想。访谈调查发现,有的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比如在回答“作为一名辅导员,您最关心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只有43.25%的人将“学生的思想状况”排在第一位。在回答“发展方向”的问题时,选择“安心本职工作,当一名受人尊敬的辅导员”的只占7.8%。有近1/3的辅导员回答 “学生工作太琐碎费心,会寻机换岗”。

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比如在回答“您的工作很努力,但年终考核成绩不理想,您会怎么办”的问题时,只有53.9%的辅导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