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三(7)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当年哈佛大学历史系东亚研究阵容强大的教授团体,形成了一种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
即在阐述西方与东亚,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时,用“冲击——反应”模式来概括。强者冲击弱者,似乎是天
经地义。这一思想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学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明显地另辟蹊径。他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一种对西方的被动
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1980年春天,徐中约曾到北京讲学。他说,为什么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呢?主要是从几百年,尤其是
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个问题必须要想,即中国的“国格”(identity)是什么? 这个“国格”,现在还在
形成的过程之中,还在继续探索。“identity”一词,后来多被翻译为“身份”“个性”“特性”。在全球多元文明
激荡交融的过程中,这个被徐先生称之为“国格”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
徐中约曾无数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一
遍又一遍出现,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古今中外,尽在其中。
“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首先就是外部世界之巨变。讲中国近代史,必须说透中外关系史这一层。《中
国近代史》在中外关系史上的着力描述中,透着一种很大气的融通和连贯。因为有着对当时的世局和中国
国内之局的双重了解,徐先生在谋篇布局中,也就将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打通了写。要对付“三千余
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必须要有这个大格局。
2001年一月,《中国近代史》中文版面世之时,徐中约在美国加州的家中写下了以下文字:“汉唐元
清盛世,国人向以为荣,但该时之天下,只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而已!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具有庞大
潜力,足以推进中国更上层楼。”而在英文版第六版的序言中,他收笔之言是:“在太平洋两岸都需要有睿
智贤明的治国之道。”
(摘编自袁明《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相关链接】
①《中国近代史》全名《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通常我国学界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
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而这部近代史却是从1600年(明万历年间)到2000年,
长达400年。(百度百科)
②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大,仅就徐中约对近代史上限的确定来说,很难让人完
全信服。徐中约的结论,即中国的近代仍旧是未完成的“近代”,显见作者醉心于长时段历史写作的雄心,
事实上作者也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全新范式。(《新京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徐中约就读的哈佛大学历史系大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兰格的学
问为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开阔了视野。
B.西方汉学界有一种文化偏见,即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看作促使中国回应并发展的动力,这实际上
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看待中国近代史。
C.徐中约之所以多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是因为他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足够的
信心,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穷。
D.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针对西方读者写的,是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而中美关系不断动荡
对这部书中他的学术观点也产生了影响。
E.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上限推到400年前,是想强调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背景,这与他否认
中国近代史是对西方的被动反应的观点相吻合。
(2)徐中约写出煌煌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为什么说“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在徐中约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中包含着他对历史研究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上一篇:太阳能便携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