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21)

发布时间:2021-06-07

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所谓“实践”就是人们利用一定 工具、有目的有意图地、创造性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感性活动”或“实际活动”在这种“感性活 。 动”或“实际活动”中,实践的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个人”实践的客体则 ; 是包括同实践相联系的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个现实世界。无论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实践的客体,都既是实践的产物、又是实践的对象,都处在实践的过程中,因此 “实践”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过程的 范畴,它不是静态性、单一性的范畴,而是一个动态性、历史性、关系性的范畴;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又包括商业交换活动、科学实验活动、阶级斗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等。 科学的实践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形成的理论前提之一,也是它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之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任何哲学的本质特征。其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再次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认识论的、而且首先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理解为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交往是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又强调生产对交往的决定作用。深刻揭示了生产与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关系,从而把社会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理解为生产和交往。把实践活动理解为生产和交往的辩证统一关系,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首先,是否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和交往的 辩证统一,是关系到能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建立唯物史观的大问题。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都企图把唯物主义经验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但都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缺乏辩证法而自己 背叛了自己。把实践理解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又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和交往的辩证统一,就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辩证法。这是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历史性突破。其次,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和交往的辩证统一,是向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方向走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 步。生产和交往的辩证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能理解实践活动内涵着生产与交往的二重化关系,也就无法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无法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科学的历史观 即唯物史观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4、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 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 之外的强制力量。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 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 段。 ” ——马克思恩格斯《德 意志意识形态》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 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2)对上述材料的主要论点进行分析和评述。

(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那种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异己力量就是异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分别是劳动产品同劳动者异化、劳动本身同劳动者异化、人同类本质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私有制异化” ,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的情况下异化才会被消灭, 一是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二是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 , 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 消灭分工和私有制, 异化才能彻底消灭。

(2)对上述材料的主要论点进行分析和评述。异化只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很充分,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不仅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而且还是这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动力或因素之一。但我们不应当夸大异化的作用,它不是过去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历史发展的永恒的因素,而仅仅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的一个历史发展因素。尽管今天也存在种种异化现象,但我们不再谈论异化,这只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异化我们应该唯物辩证地去看待。

四、论述题

1、结合所学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文章,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系, 《<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完整的表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体系及内容具体如下: ①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出发点。 “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个人”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从横向上看,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从纵向上看,人类历史并不 是“现实的个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个人”一代一代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来的。②“现实的人”为了能够“生活” ,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既包括由人化的自然 和非人化的自然所组成的自然条件,又包括由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的生产等所组成的社会活动因素。③“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 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 程” 。 ④“现实的人”在其生活、生产和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最为基本的就是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是受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因此,历史也就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⑤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 ,决定着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 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2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