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2013届高三寒考六校联考语文试题(3)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山东省莱芜市2013届高三寒考六校联考语文试题
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它与经验活动同时产生,而且不断地积淀起来,因此是一种近先验性的存在。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人们在祭祀过程中或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或是害怕受到惩罚,极易产生敬畏的心理。
B.无论是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还是在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休养中,“敬”受到特别重视,是因为由“敬”而发的礼活动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
C.用“礼”和“仁”来概括孔子思想核心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敬”更能概括“礼”和“仁”之中的具有更本质的精神内涵。
D.准确地领会“礼”和“仁”的内涵,我们就能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更为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7.关于“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是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沉淀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精神内质。
B.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但对“鬼神”等个别怪异之物则会畏惧而躲避,“敬鬼神而远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C.“仁”之中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因此,“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孔子对“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最可贵的是他把“敬”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其服务对象和本质难以跳脱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网络,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
B.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了“仁”的思想,“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核,但二者都以“敬”文本。
C.“敬”从对于自然的敬畏,到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为人行事的敬业,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D.从远古而来,“敬”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延伸,但因其是一种近先验性的存在,在现今社会仍具有实用价值。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法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
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
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 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冠赤帻,服绛衣,自称“将军”,寇滨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
上一篇:入党申请范本
下一篇:高一下学期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