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会计基础演讲稿学好会计基础: 1、熟记会计科目的名称 2、分清会计科目的(性质)类别 3、掌握会计账户的结构 4、勤做习题。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基础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 计 概 述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公元两三千年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文明古国就有经济(财赋)计量和记载。 国内历史:P西周 出现会计书,会计的命名也源于此时,这时有“计簿”或“簿书”的账 册 唐朝 经济繁荣会计核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草流”“细流”和“总清” 宋朝 出现了“四柱清册”记帐方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明朝 出现了“龙门账”意思是有来有往。这就是最早的复式记账法 清朝 出现“四脚账”“进+缴=存+该” 国外历史 原始的印度公社就有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随着陆农业发展到了工业。国外 出现了复式记账。 借贷复式记账最早出现意大利,后来逐渐传播到法国.荷兰.英国.德国日本最后传播到中国. 我国著名学者蔡锡勇所写的《连环账普》一书发行为开端。1947年,谢霖和孟森生合编 <<银行簿记>>.从此为我国近代奠定了<<会计学基础>>.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学家潘序论积极引进借贷复式簿记. 是当时<<立信会计>.>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使用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现在按国际惯例统一使用借 贷记账法.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浪潮。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这时会计工作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变化。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出台。 93年对其第一次修订,同时纷别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首 次与国际惯例接轨,规范会计工作。这几年分别出台了几十个新准则。会计工作越来 越接近国际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会计工作更规范化,更国际化。2000年正式 出台新会计制度,按不同的行业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 度〉〉、〈〈小型企业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准则,2006年出台新的会计准则和 新的财务通则。规范会计工作。 P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 况等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 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
预测决策所需的 相关信息;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二、会计的职能会计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管理经济过程中, 客观上具有的功能。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会计法)对此做了明确的规 定,即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通过确 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 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记账、算账、报 账它是会计最基础的工作。
2、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面
上述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 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 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 性、可靠性。 (二)会计的拓展职能P3具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功能。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 管理中的活动范围,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需要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特定 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一)产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经营活动即:供、产、销 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供应、生产、销售三阶段)和资金退出三个 过程。 资金投入:企业的有者投入(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投入(企业债权人权益或企业负债) 企业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资金运用(供应、生产、销售三阶段) 资金退出:还债、交税、分配利润。 资金运动有两种表现形态: 1、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形态P9 2、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形态P10
企业的资金运动(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和负债 购买设备、建厂房回到企业 (销售资金)退出企业(交税、利润)
(供应资金)
固定资产损耗、工资损耗 (生产资金)
第二节 (一)会计主体P6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
,是指会计核算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的作用:界定 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应具有独立性(资金独立、经营活动的独 立会计核算单位)。主要意义:P7 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从企业来说,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自身 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 者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涉及的只是企业主体范围内的 经济活动,而不核算反映企业投资者或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反映 其他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这样通过界定会计核算的范围,才 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才能准确提供反映 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才能提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需要 的信息资料。也正是确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才 可能从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中得到有用的会计信息。
对于会计主体概念,必须明确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 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任何企业,无论 是独资、合资还是合伙,都是可以作为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 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 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 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 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它是相对于非持续经营而言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期间。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 国企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分为 月末、季末、半年末。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 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后,对于一些收入和 费用也要按照权责关系在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其归属的会计期间,为 此需要在会计处理上运用应收、应付、折旧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 计主体的经营情况。在我国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 币进行核算反映。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等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会计核 算的实际需要,也允许这些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 核算,但这些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时,应当折合人民币反映,提供以人民 币表示的财务报表。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 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 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 现代会计。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 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 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 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 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 收付实现制 P11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以会计基本前提为基础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 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 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 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表现为资金运动静态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 是反映经营成果,表现为资金运动动态会计要素。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反映财 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以下三项: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 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特征:第一,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第三,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 流动资产:(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P13如库存资金、银行存款 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特征:第一,负债是企业过去
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第二,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三,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 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责。 流动负债(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债务)短期贷款、应付账款 非流动负债:长期贷款 P15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 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特征: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 益;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第 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等。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留存收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部分, 一般包括盈余 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金额为资产减去 负债后的余额。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 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以下三项: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 经济利益的总流人。收入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 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销售商品的收入主要指销售商品所获得的收入, 商品销售收入在工商企业一般是其主营业务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主要有提供各种劳 务服务所获取的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而发生的收入,如各种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和 使用费收入等。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人 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分配利润无关的 经济利益的问流出。费用包括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 益的流出。工业企业一定时期的费用通常由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产 品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 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三项。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 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 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人当期损益、 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 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 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 务费用)后的余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 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会计要素项目分类图P37
二、企业会计等式(重点难点)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是指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 从资金运动静态来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权益 从资金运动动态来看: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从数量上来说,其 来源必然等于占用。在所有者权益数额一定的情况下,从债权人手中取得多少数额的 资金,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者向企业投入 多少数额的资金,也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所以,资产的价值量必然等于负 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情况:P17 (1) —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4)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8)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总归纳为两种:同类科目有增有减 异类科目同增或者同减 例:18 1、向银行借款5000元存入银行 2、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设备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人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 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我们才能确定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确定实现的利润总额。它们之间的关 系用公式表示为: 收人—费用=利润 (动态)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表现为利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 不包
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 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第一节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退出三 个阶段。资金在上述三个阶段的运动,又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业务事项来进行的。这里,经济业 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经济业务又称经济交易,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 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商品销售等。经济事项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 类事件,如计提折旧等。经济业务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使用的外埠 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各种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 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 最强的资产。如果款项和有价证券收付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使企业款项和有价证券受损,更直接 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的供应,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的规定,及时、如实地核算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及结存,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流通性、安全性, 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 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 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这些物资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财物的收发、 增减和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经常性业务,也是发挥会计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保证财物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等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各企业必须加强对财物收发、增减和使用环节的核 算,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 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 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债权和债务是企业日
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大量发生 的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到本企业与其他单位或有关方面 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 因此,各企业必须及时、真实、完整地核算本企业的债权债务,防止在债权债务环节 发生非法行为。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 人资本。资本的利益关系人比较明确,用途也基本定向。办理资本增减的政策性强, 一般都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董事会决议等为依据,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 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为依据进行资本的核算。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 总流入。支出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 失。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 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 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各企业应当重视收人、支出、成本、费 用环节的管理,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核算收入、支出、费用、 成本。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 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 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涉及到所有 者、国家等方面的利益,因此,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其他法规 制度的规定,正确对财务成果进行计算和处理。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也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以下一般要 求: 第一,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 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 计账簿、成本计算方法、财产清查以及财务会
计报告的编制等均做了具体的规定,企 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确定成本计算方法等。 企业可以对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使用 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但不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二,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实际 发生的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单位只 能以实际发生的真实的经济业务为对象,通过记录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并据以编制 财务会计报告。计划的或将要发生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虚假的 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三,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 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第四,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 保管。财政部制定发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 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保管归档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企业单位应当按这些规定进 行会计档案的管理。
第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 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对单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 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 化工作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范。 第六,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企业 事业单位会计记录所使用的文字为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 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 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上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
下一篇:抢修救援管理相关制度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