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责任(新)
时间:2025-02-21
时间:2025-02-21
工作就是责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的拿自己的那份薪水。过去我一直这样认为,作为一个平凡人,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班下班总是忙忙碌碌,似乎也找不到多少不平凡的业绩,此事让我受益非浅,让我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懂得了“责任”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
我认为,“责任”从大道理说,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的来说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责任心的人,也就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只能整日沉溺于“怨天尤人”之中。
只有遵循工作就是责任的价值观,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赞许,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遵循这种价值观才能让雇员得到老板更多的关怀。老板也能得到雇员更真诚的爱戴,公司就能得到客户充分的信任,甚至
每一个客户都将变成最真挚的朋友,
真正做到了工作就是责任,还可以化解工作中的过失。甚至,化解过失的过程将变成友谊的原因。最终,人们会发现,有责任感的团队或个人,自己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最大受益者。
我的工作是核算员,我也曾因为日复一日的琐碎而倦怠,也曾因为不满现状而消极,原本消磨时间的我,没想到忘记了时间,静静的走进了这个关于忠诚、敬业、责任和勤奋的世界。自此,我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发生了变化。
我发现有些事情并不是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简单的说,按时上班、准时开会等一些工作中的小事,真正能做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人。违反单位制度,说到本质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首先是对单位和职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在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就等于放弃了生活,也将被生活所放弃。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与责任来承载。
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成绩。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清醒、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职责,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有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喜欢的并且乐在其中的事情当成使命来做,就能发掘出自己特有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在你完成使命的同时,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
如果年轻的厨师想早日使自己的手艺精湛,仅仅想着“我要做美味的料理”就以为能实现心愿,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不只是“要做美味的料理”,而是要抱持“做美味的料理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完美的工作”的念头,料理的手艺就能
进步了。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这样想的话,做菜这件事就会变成一件偷快的事情了。
做事的第一步是学会如何去做。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和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和厌恶地做。
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我们,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以下这句话是古代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们提供给人类的最伟大的见解: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而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作成的雕像,是美丽还是丑恶,可爱还是可憎,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轻视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决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绝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多么错误的观念啊!常常抱怨工作的人,就算终其一生都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达到目的。最令人满意的工作就是使我们的工作导向我们认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性格的努力。一个人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看一个人能否达成自己成功的心愿,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就可以了。如果某人做事的时候,感到受了束缚,感到所做的工作劳碌辛苦,没有任何趣味可言,那么,他决不会做出伟大的成就。
不论做何事,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一个人工作时,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所做的工作怎样,都不会觉得劳苦。如果我们能以充 …… 此处隐藏:6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