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缺什么(2)

时间:2025-04-05

反思中国的教育才能前行

价值判断作为枢纽将它转化过来,我们因此对世界缺乏一种基本认知,完全被一种自我封闭的小农意识形态所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失去了哲学支撑,势必隔断我们民族和整个世界的精神联系,并且极有可能矮化和侏儒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切断我们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脐带,我们必将会在极度贫乏中精神老去,我们的民族就会重新坠入灾难的深渊。

二、缺梦想牵引

记得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一辈子都在睡觉,连做梦的时候,都梦见自己在睡觉。当时,觉得可笑,现在却感到可悲。因为我们很多学生现在连做梦都不会了!

他们完全失去了自己,成了应试的奴隶,考试的工具!

其实最完美的教育就是鼓励学生做梦,然后帮助学生实现自己梦想;而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无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然后“成长为你自己”的过程。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对我们的教育不无启发。他在几栋新楼之间,撒满青草。然后,在人们踩出的大大小小的路上,修建起大大小小的路。教育者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在空地里种上草,然后等待夏天的降临,让孩子们自己的脚,印在草地上,踩出人生的痕迹,这,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道路。

然而,我们的教育的口号却是: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栋梁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逼迫青草、玫瑰、桃李充满这样的幻想,却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梦幻也是五颜六色的,我们为什么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梦想牵引孩子发展呢?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这有什么不好呢?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点底子的,这个精神的底子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周作人说:“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青年时代应该是做梦的季节。”鲁迅虽然运交华盖,却也不愿“把自己的痛苦传染给那些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别林斯基更是说:“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的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在成熟之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才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因此,中学教育应当提倡理想主

中国教育缺什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