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3)

发布时间:2021-06-06

现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态度上, 学生们在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之外, 还要对审美感觉和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有突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日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在各个学年的培养目标中就明确地提到 “通过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活动”“培养审美的直观能力及想象能力。培育表现的能力和态度。”[3](p.161) 美术教育既然是包含有情感因素, 那么它的教育特点就应该是具有 “火”一样的热性教育, 而非“冰”一样的冷性教育。纵观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 在把美术技能传授做为主体的大背景下, 美术学习与技术训练同为一体,艺术即为技术, 技能的熟练程度即代表着艺术水平的高低, 同样绘画技能的高低又代表着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宁静”气氛中进行, 在看似合理的教学秩序中我们所忽视的正是学生的“表现态度”和自身潜能的开发,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二是长期以来的具象美术教学的弊端在当今教学中的体现。

( 二) 实践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 任何一门美术术科教学都十分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在工艺课教学中, 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动手这一环节来展开。从粘土手工到木版画、从金属加工到立体构成, 学生们通过制作来开启形象思维之门。人的创造力和现实生活是不可的。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的粘土手工课, 孩子们所塑造的爸爸、妈妈的形象, 从技术角度来讲可能是毫无价值, 可是从艺术角度来讲却浸透着对父母双亲的纯真的爱。在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中, 手工制作的课时远远少于纸上做画的时间, 象陶瓷、漆、染织等和传统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教学门类, 在一般的学校或因场地问题, 或因资金问题开展得很不普遍, 在教学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多的是体现在欣赏课中所看到的图片资料上。

( 三) 对美术史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换位思考

在当代的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 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美术史论外, 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有关美术教育的理论包括: 各国美术教育的思潮; 美术教育的历史变迁; 民间美术教育运动和文部省学习指导要领的发展与修订情况说明; 美术教育的特性与人格形成;美术课程的特点与目标; 具有现代意味的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是一个合成词, 专业的美术学院偏重于美术, 而师范院校则偏重于教育。可以说, 师范院校的全部美术课程设置都应该是围绕着如何能够更好地把美术通过教育手段传达给学生作为 自己的办学宗旨, 日本师范美术的教育偏重于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没有明确地面向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教育课程, 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在教学管理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技能传授是教学的主体, 美术史论是教学补充, 学生就业一旦进了教学单位, 往往显得教育能力不足, 要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才能进入现实的角色。学生们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课程多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以及现当代艺术思潮等, 惟一与美术教育相关的课程———美术教学法也只有区区几周时间。尽管近些年来同的院校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增设了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很多课程都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 是为了解决目前毕业生的供求矛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真正意义上的从根本解决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问题, 以及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则十分鲜见。学生们在美术学习中之所以以绘画为本位, 忽视美术教育理论, 与我们的社会对于“大师”和“教师”的认同感有直接的联系。“大师”是画家的代名词, 是人类文化领域的“佼佼者”, 而“教师”则是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工作者, 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可想而知。在学生的心目中, 甚至在某些教师的心目中,美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 美术教育理论无益于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 自然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绘画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美术教育理论的作用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检验才能得出答案, 因此, 我们的课程设置忽视美术教育理论建设是需要改进的方面之一。从长远的眼光看, 离开现代的美术教育理论支持, 美术教育则又回到了“作坊”时代,因此, 美术教育理论建设

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