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源于日本, 1905 年张之洞开设的两江师范学堂开创了以西学教育为主体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美术创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重道轻器”的传统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诗书画印构成了传统文人艺术的主体, 宋元时期的山水意境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与美术相关的雕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艺术等则被打入“百工”的技艺之中,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近代实学的兴起, 美术教育模式也随之改变, 两江师范学堂的教学引入了日本的美术教师、教材及其教具, 设立了图画手工科专业, 重视理论教学, 突出师范性, 以近代科学教育为依据, 培养出了吕凤子、姜丹书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近代美术大师。新中国的建立, 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独尊苏联成了那时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的美术教育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师范院校的美术系在教学模式上无不打上了苏联美术教育的烙印。改革开放以后, 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代日本美术教育的时候, 发现中日双方在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从师范美术教育的角度做一下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双方美术教育发展的不同取向。
一、当代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
日本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美术系由于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 其美术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 除了必要的美术术科教学之外, 针对师范性这一突出特点, 师范专业增加了不少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战后的日本对幼师和初中教师学历的要求都必须在大专以上, 因此, 师范大学或师范系就成了长期以来培养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基地。在日本师范美术 教育中, 根据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所引发的与美术教学相关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 按照图画、手工以及其他美术专业所涉及的课程来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美术学科强调形象思维和自我情感的宣泄, 因此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尽可能避免用文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二战后, 日本在教育观念上普遍存在着对战争的反思而产生的使命感, 因此, 在教育中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新人, 重建民主、和平、开放的社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 环境中,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工具论思想在教学中得到极大体现, 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是吸收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重视创造过程, 忽视创造效果, 主张顺应自然本性地发展[1](p.25) 。反映在教学中反对教师干涉学生的学习, 主张按照学生的自然成长 规律来培养学生。为此日本曾出现了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美术技能的学习被降至最低,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萌发创造力与 个性发展成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突出的内容, 美术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爱画, 其次才是会画。除了“新绘画会”之外, 日本的美术教育运动所涉及的研究课题大多集中在儿童画的范围内, 由于东方文化的影响, 欧美的美术教育思想在日本的贯彻中有时也与学生的思考方式相抵触。罗斯菲尔德的工具论认为美术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进而忽视作品的完成方式, 而在东方实用理性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学生思想深处更习惯于接受传统的以完成作品来作为美育的直接目标。因此, 另一位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的本质论思想也引起了日本美术教育界的重视。为了调合以上两种美术教育理论的极端性, 近些年来, 吸收二者之间长处的整合型理论成为新的美术教育模式[1]。整合型的理论以美术教育家箕田源二郞为代表, 他反对过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强调个性不能由儿童无意识的本能表现来确定, 而要通过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尽管整合型的教育模式强调了规范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日本师范美术教学在教师许可证的发放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的。
二、教师许可证的获得与灵活的课程方案设置
在日本, 除了师范大学培养师资以外, 不论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只要是能够开设获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