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4)
时间:2025-04-04
时间:2025-04-04
第六章 汉代的儒学独尊第一节 汉代儒学定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 经学时代” 和“经学时代”。认为它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从此走向 统一,于是进入了类似西方中世纪的正统思想时代。 统一,于是进入了类似西方中世纪的正统思想时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 董仲舒之主张行, 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阴阳五行 家言之与儒家合,至董仲舒而得一有系统之表现。 家言之与儒家合,至董仲舒而得一有系统之表现。自 此以后,孔子变而为神,儒家变而为儒教。 此以后,孔子变而为神,儒家变而为儒教。”
劳思光、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以心性论为主, 劳思光、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以心性论为主,凡讲形 上学、顺气言性之宇宙论者, 上学、顺气言性之宇宙论者,皆未扣住儒家主脉的心性 论立场,而属于儒家之堕落与歧出。 论立场,而属于儒家之堕落与歧出。而两汉人性论的重 点在于情的重视。 点在于情的重视。 当讨论“ 当讨论“道”时,先秦注重于知天知道和人如何体道的 问题,两汉则更注意道的活动状态。 问题,两汉则更注意道的活动状态。 哲学论争的中心转变为关于宇宙论和形神关系的争论。 哲学论争的中心转变为关于宇宙论和形神关系的争论。 宇宙论是关于宇宙的本源、结构和形成的问题, 宇宙论是关于宇宙的本源、结构和形成的问题,或者说 属于天道观上的道和物的关系问题的学说, 属于天道观上的道和物的关系问题的学说,它与天文学 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宇宙论来看人生, 天命) 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宇宙论来看人生,对“命”(天命) 人性)的讨论深入了。 与“性”(人性)的讨论深入了。 形神关系问题,主要是认识论问题,它与医学不可分。 形神关系问题,主要是认识论问题,它与医学不可分。 把名言看作是精神(思想)见之于形(表达出来), ),言 把名言看作是精神(思想)见之于形(表达出来),言 与意的关系问题受到了重视。 与意的关系问题受到了重视。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 179 104年),广川( 广川 北景县) 汉武帝时为都国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 北景县)人.汉武帝时为都国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 以著书为事.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及收在<汉书·董 以著书为事.著作主
要有<春秋繁露>及收在<汉书 董 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主要注释本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 主要注释本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 >\苏舆 露义证>. 露义证>.
一.“三纲”“五常”与“大一统” 三纲”“五常” ”“五常 大一统”董仲舒: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董仲舒:“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王道之三纲, 春秋繁露· 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 义》)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全汉文·天人对策》 (《全汉文·天人对策》三)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 天人感应”董仲舒: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 董仲舒:“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 百神犹无益也。 春秋繁露·郊祭》 百神犹无益也。”(《春秋繁露·郊祭》) 董仲舒:“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岂形而见其光。 董仲舒: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岂形而见其光。 高岂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 高岂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 岂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 岂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 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形也。故为人主者, 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形也。故为人主者, 法天之形。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 法天之形。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 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 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 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 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 仁也。 春秋繁露·离合根》 仁也。”(《春秋繁露·离合根》)
董仲舒: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董仲舒:“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 类合之,天人一
也。 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 …… 此处隐藏:464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湖北省城乡规划管理条例
下一篇:1#除氧器吊装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