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组合变形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高等院校建筑力学总结
第十章 组合变形
10.1 组合变形的概念
在工程实际中,受力构件往往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若与各种基本变形形式相应的应力应变是同量级而不能忽略,则构件的变形称为组合变形。在线弹性、小变形条件下,可利用叠加原理对组合变形杆件进行强度计算。
a外力沿对称轴的分解
b当 F y 单独作用时
为一 xy 纵向对称平面弯曲(Z为中性轴
)
A :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求解思路
c当 F z 单独作用时
为一在 xz 纵向对平面弯曲(y为中性轴)
B: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步骤
1..外力分析 2.内力分析 3.应力分析 4. 强度分析
四、内力分析
10.2 斜弯曲
一、受力特点
杆件上的外力不是作用在其纵向对称截面内
现考察距自由端为 x 的横截面上内力
F y
单独作用,弯曲发生在xy平面,以
z
轴为中性轴
二、变形特点
杆变形后杆挠曲线不在纵向对称截面内
Fz 单独作用,弯曲发生在xz平面,以y轴为中性轴
三、外力分析
同理可得:
高等院校建筑力学总结
作该梁的弯矩图
: 若材料许用拉、压应力不等时,应分别建立其抗拉、抗压强度条件
七、中性轴位置与挠度的计算
危险截面在固定端五、应力分析
因剪力引起的剪应力较小,故一般不考虑。 现计算x 横截面上任意一点 ( z, y) 处的正应力 1 、M y 引起的弯曲正应力2 、M z 引起的弯曲正应力
a中性轴位置
3 由叠加原理知:总应力等于上述两者的代数和
中性轴特征:σ = 0
令y 0,z 0代表中性轴上任一点的坐标
下面分析 x 横截面上的危险应力点:
斜弯曲中性轴:是一条通过截面形心的斜直线。一 般情况下,中性轴不与外力垂直
.
六、强度条件
b挠度计算 中性轴的位置:
一般中性轴与载荷作用线不相垂直。
由梁的危险截面在固定端截面
且梁的危险应力点为固定端截面左上角点或右下角点
由于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仍为单向应力状态,故其
变形与挠度:
强度条件
: 许可载荷
挠曲线平面与中性轴仍然互相垂直。
可求三类问题:a、强度校核 b、设计截面 c、求
高等院校建筑力学总结
例:图示矩形截面梁,截面宽度b=90mm,高度h=180mm。梁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分别受有水平力F 1 和铅垂力F 2 。已知F 1 =800N, F 2 =1650N,L =1m,试求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并指例:一般生产车间所用的吊车大梁,两端由钢轨支撑,可以简化为简支梁,如图示. 图中l=4m。大梁由32a热轧普通工字钢制成,许用应力[σ]=160MPa。 起吊的重物重量F=80kN,且作用在梁的中点,作出其作用点的位置。
解:a外力分析 F z = F 1 F y = F 2 b内力分析 a : F 1 单独作用时
b : F 2 单独作用时
由图知梁上固定端截面为危险截面 c应力分析
最大拉应力点为右上角点 最大压应力为左下角点 由叠加原理有
:
a : F 1 单独作用时
b : F 2 单独作用时
用线与y轴之间的夹角 α=5°,试校核吊车大梁的强度是否安全。
解:a外力分析 b内力分析 a :F y 单独作用时 b :F z 单独作用时
c应力分析
危险截面C上最大压应力点在右上角点 最大拉应力
在左下角点
由叠加原理有
:
查表:
d强度校核
强度不满足要求。
e讨论 α=0 σmax =115.6 MPa
72.3 %
吊车起吊重物只能在吊车大梁垂直方向起吊,不允许在大梁的侧面斜方向起吊。
10.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一、受力特点
高等院校建筑力学总结
作用在杆件上的外力既有轴向拉( 压 )力,还有横向力
杆危险截面下边缘各点处的拉应力最大,上边缘各点处的压应力最大。
F 1 产生平面弯曲变形 F 2 产生轴向拉伸变形 二、变形特点
杆件将发生拉伸 (压缩 ) 与弯曲组合变形 三、内力分析 三、内力分析 横截面上内力
1 、拉 (压) :轴力 F N 2 、弯曲{弯矩 M Z , 剪力
F S
例:如图示一矩形截面折杆,已知F=50kN,尺寸
因为引起的剪应力较小,故一般不考虑。 作内力图如右
跨中截面是杆的危险截面 四、应力分析
任意横截面上任一点 ( z, y) 处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1 、拉伸正应力
如图所示,α=30°。 (1)求B点横截面上的应力;
(2)求B点α=30°截面上的正应力; (3)求B点的主应力σ1、 σ2、σ3 。
五、强度条件
由于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仍为单向应力状态,故其 强度条件
当材料的许用拉应力和许用压应力不相等时,应分别建立杆件的抗拉、 抗压强度条件。
2、弯曲正应力
3、由叠加原理,则该点处总正应力
4、计算危险点的应力
拉伸正应力
例:图示简支刚架由两根无缝钢管制成。已 …… 此处隐藏:112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第一章生产运作管理概述及战略
下一篇:东元伺服JSDA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