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系认识实习报告(10)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认识实习报告
e) 休眠(30min)
f) 恒流放电(750mA,2.75V,80min)
g) 休眠(30min)
h) 恒流充电(750mA,3.80V,90min)
i) 恒压充电(3.80V,20mA,150min)
记忆效应的原理是结晶化,在锂电池中几乎不会产生这种反应。但是,锂离子电池在多次充放后容量仍然会下降,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是正负极材料本身的变化,从分子层面来看,正负极上容纳锂离子的空穴结构会逐渐塌陷、堵塞;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正负极材料活性钝化,出现副反应生成稳定的其他化合物。物理上还会出现正极材料逐渐剥落等情况,总之最终降低了电池中可以自由在充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锂离子数目。
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将对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造成永久的损坏,从分子层面看,可以直观的理解,过度放电将导致负极碳过度释出锂离子而使得其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过度充电将把太多的锂离子硬塞进负极碳结构里去,而使得其中一些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
不适合的温度,将引发锂离子电池内部其他化学反应生成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化合物,所以在不少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之间设有保护性的温控隔膜或电解质添加剂。在电池升温到一定的情况下,复合膜膜孔闭合或电解质变性,电池内阻增大直到断路,电池不再升温,确保电池充电温度正常。表格4-5给出相关参数:
表格 4-5
技术参数
工作电压(V)
重量比能量(Wh/Kg)
体积比能量(Wh/l)
充放电寿命(次)
自放电率(%/月)
有无记忆效应
有无污染 镍镉电池 1.2 50 150 500 25-30 有 有 镍氢电池 1.2 60 200 500 30-35 有 无 锂离子电池 3.6 105-140 300 1000 6-9 无 无
- 10 -
上一篇:2008《数控机床》考试题B答案
下一篇:CMOS制作基本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