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9)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详细的高点解析
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限称作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P61底下
1. 影响因素
2. 表现: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3. 实例:
(1)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
长荒漠带
(2)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
一、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根据: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确定:大农业产业的构成、作物构成、品种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3)目的: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2.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在墙体厚度上的差别
(2)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顶坡度上的差别。
考点直击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S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P63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表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称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生物循环:
①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②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成分(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3)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形成
上一篇:防风防雨防雷电防火
下一篇:海信商道S830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