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十一五”是国家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落实“科技兴检”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院所为科技工作主线,围绕服务国家目标大局,加强能力建设,着力制度创新,在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建设、检测校准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计量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建设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目标的能力显著增强,开创了计量科技事业新局面。
计量纳入国家规划
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 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计量科技第二次写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为计量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研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优秀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在研课题数量为339项,约为“十五”期间科研课题数量的总和,涉及经费5.53亿元。2009年计划鉴定验收课题为149项。“十一五”前3年,鉴定验收的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950余篇,申请专利34项。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继2006年度《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2007年度《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项目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广大科技工作者找准科研切入点,厚积薄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的结果。
瞄准国际计量前沿
实现科技重点突破
借助“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的大好形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乘势而上,在国际计量界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攻关进程中,在针对国际单位制或将发生重大改革的紧迫形势下,把握国际计量研究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以瞄准国际计量前沿,维护国家技术主权为目标的量子计量重大前沿研究战略部署。“十一五”该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的研制”等5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3项,涉及科研课题上百项。“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的研制”重点项目,是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和量子计量高端技术的前沿研究,难度大、水平高,不少发达国家同类项目尚在攻坚阶段,体现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基准建设战略部署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这些前沿项目的启动引起了国际计量界的高度关注,显示了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大幅提高。
规划部署提升能力
支撑高新领域发展
21世纪,高新技术和社会民生新领域对计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量科学如何支撑高新技术新领域发展,如何保障大众健康和民生安全,业已成为计量科学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使命。
“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服务国家目标为重点,努力实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领域计量科技战略布局和实验室能力建设的重点突破,并以昌平实验基地计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按照“探索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究一批、应用一批”科学部署,不断优化科研重点。2008年,在前期预研的基础上,为服务国家节能减排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需求,该院“生物安全”和“能源计量”两个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并启动。同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先行启动纳米计量、新材料计量、环境计量、医学计量中未研究领域的前期预研,并将积极筹划申请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重点加强新领域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计划地配置实验基地科研需要、新领域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计量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持续加强科技基础能力。
发挥计量科技优势
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在瞄准国际计量科技前沿,开展科研攻关研究,提升对高新技术和社会民生新领域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同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紧紧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临危受命、紧急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应急分析技术资源库”编入国家《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的工作。经过14天的昼夜奋战,该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完成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多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7位专家作为科技部组织的应急综合检测分析专家分3批飞赴四川地震灾区,通过实地调查提出赈灾应急的技术和方法及灾后重建有关技术建议。
为确保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各项指标安全可靠,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相关专业所积极参与了奥运场馆建设的有关测试工作,承担奥运科技专项等课题,在奥运场馆电磁环境测试、辐射安全检测、场馆几何尺寸、照明测试以及奥运食品中违禁药物检测急需标准物质的研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保证奥运检测量值的准确、可靠、有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迅速组织开展了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提供纯度标准物质,开展量值比对,研究检测方法,服务全国方法筛选,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以坚实的技术储备仅在短短20天的时间内,成功研制“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凭借其快速、准确、便捷、经济的特点从100多种备选方法中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国家标准。为应对和缓解基层检测慢、检不准和检不了的问题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该院紧急研制50台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投入各地使用,为各口岸温度计的现场校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持。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
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和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利用技术优势为嫦娥探月工程专用器件提供计量测试;对神州七号载人航天工程进口的星空探测器和测量设备进行了微光照度校准验收;为神州七号航天工程助推火箭的燃料罐容积进行现场测试,确保火箭飞行时间和安全。为国防总装备部专门研发了一套铯原子喷泉钟,为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和国防建设提供准确的时间频率保障。此外还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和完善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同时还针对三峡工程急需解决的水大流量准确测量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能源计量体系研究”课题,直接服务于国家西气东输重大工程,为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仅2008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全国提供量值传递服务所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达12.8万台套,发售标准物质27.87万个单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支撑能力
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院区实验基地建设已竣工投入使用,一个国家综合性的计量科技研究基地已落成。和平里院区修缮改造工作持续进行,实验楼得到修缮,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实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该院更新仪器设备达9400台件,有效地缓解了仪器设备老化的问题,并为昌平院区设备配置创造了条件。
按照双院区建设设想和计量科技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平里院区将建设成为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昌平院区将建设成为建设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平台,是新学科和新领域发展的培育建设基地和计量科学研究基础条件的共享基地。按照两个平台整体思路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配置基础计量学研究、新领域应用计量学研究以及测量校准能力提升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装置,建设所需的精密测量设施条件,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水平,力求在一些领域中具备世界一流的计量科技基础条件,促进新领域及前沿领域计量基、标准研究的步伐。
整合国际国内资源
取长补短合作攻关
为有效利用社会科技资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家支撑项目的多项课题中,同国内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取长补短,合作攻关。该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建立了“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一流科研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推动计量前沿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层专家的咨询作用,该院在2008年9月成立了由金国藩等11位院士和22名专家组成的计量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定期听取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方向、重要学术问题,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的咨询建议。同时还聘请国际计量界知名专家作为院科技顾问。
为提高量值传递服务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联合19个省院及其省计量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带动了地方计量基标准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了技术龙头作用,有力带动了地方计量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积极推进各地方院所选派优秀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工作。为省院培养科技骨干。3年来陆续安排了新疆、辽宁等16个省院选送的41名人员来院培训,为他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科研发展方向,了解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以及提高科研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得到各省计量院的广泛响应。
研究经济发展需要
准确定位自主创新
在高质量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出成果、上水平上下功夫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发展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以及国家各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并结合发展目标任务实际,编制发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5类项目申报指南”,引导科研人员超前思考和超前储备,在高质量做好国家科技储备项目上狠下功夫。
为充分研究计量科技发展潮流,瞄准计量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需求,准确把握计量院与国外计量机构在前沿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测量能力、人员结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定位,提出计量科学发展的建议和计划目标,启动开展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发达国家计量院(NMIs)的比较研究。
为使计量科技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依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大行业振兴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支持重点,启动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重点规划国家需求的计量前沿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领域计量科学研究和测量能力研究,提出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升自主创新和支撑发展能力。
创新机制做好保障
快出人才多出成果
为提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际计量科学前沿研究的整体实力,该院制定了《院重大前沿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对从事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探索性预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具备较高水平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新的重点发展领域计量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大了激励力度。在制度上和机制上保证了一批重大前沿研究计划的项目顺利实施,并带动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保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在国家科研经费不允许支付科研人员津贴的情况下,该院每年用自筹经费为科研人员发放科研绩效津贴和补贴科研运行成本,并纳入院年度经费预算计划,以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水平,奖励在计量科学研究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设立了科技创新团队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和科技创新贡献奖,重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的团队和个人。为保障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在专业所和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管理办法中纳入量化的
科研考核要素,如鉴定验收计划完成情况、成果的水平和应用情况、获奖情况、论文专利情况、培养人才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为适应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和经费使用要求,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研究建立了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吸引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制定了《新时期计量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了独立招收硕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了青年基金、博士科研专项启动基金,培养和提高年轻科技人员的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3年来得到博士基金和青年基金经费支持的青年骨干有100人左右。
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家不断加大对计量科技的投入,拥有一批能吃苦肯钻研的科研人员,一支善于规划肯于奉献的科技管理队伍以及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瞄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自主创新,持之以恒,不断提升计量科技支撑能力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该院将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和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量监督体制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1-02-09 16:38:00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责任编辑: lqh
1.计量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性法规
计量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性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及地方计量法规、部门规章、计量技术范围、计量检定规程等。
2.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1)国家计量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计量法》的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
(2)省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管理模式
省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为省、市、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现行管理体制为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业务归属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人事财务仍属当地政府管理。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局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一般下设有计量检定所(院),由局直接管理。
(3)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主要职能有以下: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组织量值传递和溯源;组织建立和管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组织制定、修改和管理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和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的制造、修理、销售、进口、使用和检定进行监督管理;对计量检定机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和监督管理;规范和监督商品的计量行为;调解计量纠纷,组织仲裁检定。
3.计量技术保障体系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基础研究类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它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已建立了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放射性等领域的计量专业学科,建立了保证统一全国量值的国家基准和标准302项,形成了国家基准、标准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全国量值传递的源头。
(2)各省、市、县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各省、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一般均下设计量检定所(院),负责本地区的量值传递工作。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开展的项目、技术水平也有差距。
(3)授权计量机构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下形式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和技术机构,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商品检验和测试任务:
①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②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③授权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
④授权有关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商品检验和测试任务。
4.计量监督方式
(1)行政执法
计量行政执法主要为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据计量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封存、责令改正等措施。一般从事计量执法工作的为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科或者是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
(2)仲裁调解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定,并可根据司法机关、合同管理机关、涉外仲裁机关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指定有关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仲裁检定。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规定,计量纠纷当事人对仲裁检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仲裁检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诉。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的仲裁检定为终局仲裁检定。
(3)行政执法的要求
行政处罚原则上是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处罚。行政处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无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必须要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2009-4-28 15:03:37刘智运
(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430070)
摘 要:本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进行了哲学反思,充分肯定评估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评估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建议。
从2003年开始,我国全面展开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试行一套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及不同隶属关系等情况分别设置不同标准的评估方案,统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新一轮的评估到2006年底评估了309所本科院校,2007年评估107所本科院校,至此评估已接近尾声了。几年的评估实践,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哲学层面上进行反思。
一、新一轮评估全面推动本科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找准了学校的目标定位,确立了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轮评估是在高等教育连续五年大扩招的背景下进行的,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是盲目片面地追求扩大规模,走外延发展之路,还是根据学校面临新的形势,尽快转到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评估是手段,是对学校办学的价值判断过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用于排名的评估,尽管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最后的结果以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作为结论,使得评估似乎给各院校“排了名”,但这是对这次评估的误解 ,淡化了评估的真正目的。
一所大学,如何科学定位,各安其位,明确优势,突出特色是这次评估的一项重点。确定一所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必须围绕国家战略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 ,特色强校。这次评估,设立了一项特色项目,专门考察学校的特色。
关于教学中心地位问题,这轮评估引起了各类院校高度关注,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明确提出了要办一流的本科教育,明确本科教育在学校的基础地位。
其次,规范了教学管理 ,加强了教学管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后,面临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这次评估特别强调规范管理。由于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变化,给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过去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和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这次评估,着重考察高校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比如正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率就是一项硬要求。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促进本科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再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这次评估考察的重点。既包括硬件投入,也包括软件投入;既包括经费投入,也包括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是否重视教学投入是考察一所高校领导是不是真正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学基本条件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在评估中,特别考察学校是否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的要求,切实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这轮评估在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最后,这论评估促使校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与学风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上课课堂纪律不太好,考试舞弊现象屡屡发生,既反映了教风学风的问题 ,也反映学校教学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同时还说明我们的管理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所提供的教学还不能充分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还反映出市场经济中的负面现象对学校的影响。抓校风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主动去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在这轮评估中,除挖掘和发扬高校本身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外,还考察学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教师测评制度以及考试、批改作业的运行情况,并亲临课堂听课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这种深入教学过程的评估,对优良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证机制。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轮评估是政府主导型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校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全力以赴,举全校之力,投入迎评促建工作,他们抓住评估机遇,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如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说,他们借评估东风,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使评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北京大学历来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学校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评建工作办公室,负责实施校内评估和质量监控。
学生成为这轮评估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评估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使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继续发扬光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无穷。专家组在重庆大学评估期间,学生在BBS上发表了上万条留言,他们纷纷表示评估带来学校新变化,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这是国家对学生最好的关怀,为学生送来了温暖。评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既要看到评估的成绩,更要看到评估中存在的新问题,促使我们进行理性反思。
二、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宏观层面看,评估方案单一,不利于分类指导。我国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就目前来看,可分为三类,即研究型“(985工程”)高校、“211工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的高校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学校,第三类型的高校是教学为主的高校。对这三类高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也要相应地作些改进,最好是同类型的高校同批或分批组织评估,既有共性问题,针对性更强,评估的指导作用更大,同类型也便于比较,相互交流学习更方便,更贴近实际,评估的结果促进更大。
2.从评估指标体系看,指标体系框架基本相同,标准统一。这轮评估指标体系,是在原来合格评估、随机评估、选优评估三种形式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从内容上看,大都固守上级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 ,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同的学校,联系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校情不够,从而忽视了学校的个性,也影响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尤其是对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更是忽视了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文科、理科、工科、财经、医学及管理学科,其结果相距甚远。因评价标准与操作方式单一,很难使不同学科的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在指标内容上,偏重校内评估结果,忽视以毕业生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评估结果;在教学评估中,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评估。
从评估结果来看,大都引导追求优秀,评估的功利意识太浓,专家组成员大都是高校圈内的专家 ,很少吸收社会上企业界及用人单位的专家参加,有较多的行政色彩,缺乏广泛参与和多方位观测,不同程度地存在参与范围窄狭,不可避免地陷入主观片面性。
3.从评估主体来看,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对象参与评估的全过程,通过参与评估缺点及原因,从而激发评估对象发扬成评估主体是学校,不是评估专家,更不是评估主管部门和评估中心等。因为从现代教育评估理论来看,教育评估应坚持合作性原则,“在实施教育评估时,评估者自始至终都要与评估对象密切合作。”评估对象既可以了解自己的成绩,又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成绩,解决问题,改正缺点。
评估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是评估的真正主体。高校评估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是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联系的。评估专家组是来为学校服务的,来帮助学校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树立学校是评估主体的观念。
这轮评估给高校很大的压力许多高校为了迎接评估,成立“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等临时机构,为了争优,全力以赴,导致学校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临时机构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评估一结束,临时机构撤销,一些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形成了工作走过场的后果。这种搞临时突击、应付工作是有悖评估目的的。
三、借鉴美、英、日三国高校评估的经验
美国开展高等学校的评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制度。美国高等学校的评估有两种类型:一是鉴定,二是评估。
美国高等教育鉴定(accreditation)制度从萌芽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有八个区域性鉴定性机构,进行鉴定工作几乎涵盖了美国所有高校。专业或职业鉴定是由专门职业协会同该专业领域和教育人士一起进行的,首创于医学界。之后其他行业协会也纷纷建
立专业鉴定机构。鉴定的目的有五:①鉴定证明质量;②帮助获取联邦政府的经费 ,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或基金会资助高校提供帮助;③为学生校际流动和学分转移提供方便;④帮助薄弱学校建立自我改进的目标,并促进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⑤学校鉴定认可,提高学校的声誉。鉴定的重点放在对高校的学术质量保证的评审上,鉴定结果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全部符合准则要求,给予通过;二是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正,三年后要提交改进的补充报告;三是存在问题较多,三年后再派专家组实地考察进行鉴定;四是不通过。
这种鉴定有以下特点。一是有鲜明的社会背景,有社会公众的代表参加,特别是专业鉴定,由同行专家协会进行。二是鉴定是一种动态的评估活动,周期性进行,有严格的时间间隔,不是一劳永逸。要求每十年进行一次评审,并在第五年时提交一份中期报告。三是以检查办学过程、办学条件及反映学生的成果为手段。四是比较注意对办学效益的评估。五是调动与发挥被鉴定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定是自愿的。六是专家组有权威,鉴定协会的认证委员会由高校代表、鉴定专家及公众代表组成。虽然鉴定活动是非政府行为,但对鉴定机构的认证却带有政府行为色彩。除了学校鉴定外,还有专业鉴定,专业鉴定的过程与学校鉴定过程类似。美国这种鉴定制度,相当于我国试行过的合格评估。
美国与高等教育认证鉴定制度平行的还有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博士生教育而进行。美国博士点的评估从1925年开始 ,至今已进行7次,在联合研究理事会会议委员会(Conference Board of AssociatedResearch Councils)领导下进行。参加1982年评估的有228所大学的2699个博士点,评价委员会将各博士点信息分送给选定的3000多位专家,专家根据项目和评分标准打分。这次评估历经5年,许多享有声望的专家参与,各名牌大学十分重视。
英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比较具有特色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简称QAA)于1993年开始启动,至2001年结束,历时9年,共进行了2904次实地考察,涵盖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的62个学科领域,发布了2901个学科评估报告和62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报告,培训了5700名学科评估专家和89名评估小组主持人,被认为是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最大的单项人员培训项目。大规模的评估牵涉到很多学术人员,耗费了很多精力
,但评估结果具有讽刺性。每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总分数是24分,而这次评估的结果是所有参评的学科,平均得分为21. 6分,属于优秀。好一些的学科是23 —24分,差一些的学科也是20 —22分,均为优秀。由此得出的结论,大学的教育质量都很好。这样评估是失败的。从2003年1月又开始实施院校审查制。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院校自己的责任,院校审查的重点不是直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院校审查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根据院校课程项目质量和标准的常规评估方式,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和机制的有效性;第二,院校发布的课程项目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第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在课程项目层次或院校层次运用的一些例证审查组对院校质量管理与学术标准的可靠性及其课程项目质量与学术标准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诚实性、完整性及坦率性进行审查和判断。英国院校审查制度最核心的思想是高校评估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本身是质量保证的核心,而学生、教师是学校评估的主体。英国许多高校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如大学评议会就吸纳社会人士。
日本的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分为三类,即国家评估、协会评估和民间评估。主要依据一系列的“基准”来对高等学校的设置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做出评估,如“大学设置基准”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新闻界、社会团体和一些个人对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出来的名人、专家的多少和他们的水平来评价各大学的教育质量,从而名牌大学、第一流大学的概
念逐步形成。于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资待遇、职务升级等方面都得到优先,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估标准。
综合上述三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第一,评估组织多元化,特别注意社会公众参与评估和中介组织评估,有利于评估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也加大了评估信息的透明度。第二,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有利于防止评估走过场、搞形式。第三,注重高校评估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高校建立内部有效的自评机制的建立,实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是高校真正的动力和高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保障。
四、对下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期盼和建议
我国第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于2008年上半年全部结束,对这一轮的评估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为下一轮评估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未雨绸缪,实属重要和紧迫。
1.促进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步较晚,从1985年启动,至今也只有22年的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改革原来政府全面控制的教育体制成为必然。正是为了改变政府的职能,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评估才被逐步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界,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宏观背景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可以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1985年到1998年间,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评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可以说是制度建设在前,实践探索在后,制度引导着实践的发展,制度供给是非常充分的。而1998年以后
,基本上没有什么文件和政策发布 ,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在实践上已全面展开并迅速进入了繁盛阶段。可以说是实践在前,制度建设在后,实践发展要求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与变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自上而下的实施的变迁,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是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进行的自发性变迁或非正式制度积习而成的变迁时局的把握及其特殊的权力身份,这是诱致性制度变迁。高等教育评估属强制性制度变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社会公众的主动地位缺失。“一般来讲,政府主体(制度制定的代理人)的对信息、以其为主导而推行的教育制度变迁效率高,能有效推进教育发展。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初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高等院校的主体意识不强时,强制性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评估在短时期内得以全面推行进到了积极作用。评估工作对全面提高高校办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充分体现了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作用和成效。但强制性制度变迁也使得高校评估更多地从政府、从教育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把高教评估当作政府监督和管理高等院校的工具和手段,在评估过程中,高等院校处于被动地位和接受状态,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在高教评估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被考虑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制度的积极作用逐步丧失,甚至成为实践创新的障碍。现在的高教评估不仅要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更
要承担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公众问责以及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职责,“从单纯的政府控制的评估,转向政府委托与监督下的社会评估,通过建立第三方的社会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来改善公众、政府与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能在学术自由、教育质量保证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平衡”
。这不仅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方向。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形势下,高校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也增强了,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社会的评估机构应运而生,并需要有相应的
制度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2.评估主体多元化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第一章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第六章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对此又作了具体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合法主体是各级政府。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行为,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纵向的行政评估网络,没有给社会评估留下一定的空间。这种单一的政府评估,不利于教育教学民主化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评估理论发展的趋势。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评估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共同建构,提倡在评估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估看作是一个由评估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要体现价值多元,评估主体必须是多元化的,政府、学校、社会理应都成为评估主体。
还要重视社会价值在评估中的地位。在国外,许多高校在社会参与高校评估方面有可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实行第三者评估。英国许多高校也引入了社会参与机制,如大学评议会就有社会的成员在其中,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社会委员会。美国的高校教育评估一直由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进行。我国也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认证机构等,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政府并没有将手中的权力分出来,这种活动在很多时候还是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力量作为一种强势存在,客观上阻止了其他社会评估力量的出现,并抑制了其他评估者地位和威信的提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吸收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机构的专家参
与高校评估工作。建立一支由高等学校领导、评估专家、社会用人部门参与的评估队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决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之后障体系中,要强化高等学校的主体意识、,教学工作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和基础是教学质量保障。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制度中,高等学校是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教学质量保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哲学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确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科学地确定新时期的育人目标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评估指标体系多样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以行政为本位,它不仅表现在政府拥有巨大的权力,大学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活力,而且表现在大学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大学的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有的大学甚至不像学府更像政府,这种状况是与现代大学的文化个性和社会监督相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由行政本位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监督,这应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评估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个变革是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采用的评估方案是统一的
,这是否意味着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统一?是否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和分类发展?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
现行的评估方案由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评估结论及其标准、有关说明四部分构成。应该说,这个方案体现了实用、有效、全面和平衡等方面的要求,有它的特点。但应注意到它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现行《评估方案》只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关于这一点,引发出一些问题。一是该方案的出发点是力求用一套方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所有的普通高校。《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全国本科院校有679所,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地区,办学的历史长短不一,其中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院校。《评估方案》设计者的初衷和本意是想通过一套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对所有普通高校加以评估,使之更具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基本上建立在全国高校具有共性的假设前提下。虽然方案的第四部分(有关说明)谈到“根据分类指导原创,本方案的部分指标和标准对医药等科类高等学校,有特殊要求的将另做补充说明”,但这只是从学科角度对不同类型的特殊要求。这种在统一性指标体系基础上,然后对个别指标标准进行微调 ,并不符合中国高校类型划分和分类发展的实际,在评估中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由于评估标准同一,在导向上产生歧义。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不论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 ,使用的是同一个指标体系。假如一所重点大学被评为良好,而一所刚刚专升本的学校被评为优秀,尽管在具体指标中体现了差异,但社会公众会误认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还不如一所新升格不久的学校,这对一些重点高校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由于是同一指标体系下的水平评价,被评学校和专家组都十分关注每一项二级指标的打分。这样长期下去容易造成趋同化的倾向 ,误把“争优秀”作为导向,影响了正确的导向和教学评估的效益。况且有的学校即使评上了“优秀”,在大家的心目中也未必是“优秀”,还会引起大家对学校的某种看法。
4.评估指标设计科学化
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用一把尺子衡量是不科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在含金量上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渗透了研究性和创新性。现行《评估方案》中的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应把学校社会声誉列为一级指标。考察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例如,每年本科生录取分数线、研究生录取比例、毕业生市场就业率、社会团体赞助、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经济增长回报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学校的社会价值的。基于这一点,在评估中可以增加社会价值指标知识创新工程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是否为牵头单位,有无项目首席科学家。市场效应包括科研成,包括学校对社会贡献度、社会知名度、社会认同度等。社会贡献度包括该学校有无培养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名流;有无毕业生做出重大发明原创性成果,在社会、企业、单位能否成为杰出人才;该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学校平均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重大国防、成果
的市场转化率、知名度包括学校排名、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排名、校声望包括在国内同行中的知名度,科研成果对所在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科研成果向教学转移促进教学的事例等。社会在国外权威杂志、学术机构组织的排名活动中的位次。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名气。社会认同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生源,录取研究生中来自重点大学的比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是否从事就职单位的关键岗位,企业、社会团体赞助,企业提供的合作项目数、合作金额等。
在评估指标中,不但应注重硬指标,还应该注重软指标的评价。“软指标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影响力。”但是“软实力”区别于“硬实力”的特征,它是学校的无形资源,是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
,学校可以创造、推进或利用 “软实力” ,但难以控制和主导“软实力”。高校的软实力,源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发展定位,丰富的教育投入,强大的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专业和大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经营管理,健全的运行机制等隐性资源,还包括高校的文化力、政治力和大学精神力、大学制度力。大学的文化力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是激发大学活力的源泉。因此要重视软实力的评价。
有些指标的观测点太微观 ,比如在评估二级指标4 ·2课程一项,A级标准规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不低于15 % ..”,其实这种具体的要求,交由学校处理,不必作硬性规定。从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多媒体
,大部分课程还是采取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的方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和步骤边听讲 ,边思考,边记笔记,教师的讲授、书写、动作、表情对学生的感染以及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而及时调节讲授的速度和方式,这些在多媒体上是难以实现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改变和取代师生之间的这种根本关系。现在有的多媒体课堂,只是把教案搬
到了屏幕上,教师远离屏幕在一边手拿话筒念讲稿,不看学生一眼,教学内容不在黑板上展开讲解,而只是在屏幕上一扫而过。学生无法记笔记,得不到教师生动形象的讲授,甚至找不到教师读到什么地方了,有人称这种现象叫“机灌”,过去称
“满堂灌”是“人灌”。多媒体本应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却反而教师成了它的奴隶
,发挥不了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效果要差得多。因此这样的事不应在评估指标内涵中作出规定。
双语教学也是4 ·2课程的观测点,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应规定普通外语,二年级课程结束之后仍应采取措施,保证外语不断线,至少保持每学期均有一门课用双语教学,直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应用。要求实效,而不必规定达到多少百分比。
5.评估组织工作规范化
从2003、2004两年评估的结果来看,评为“优”的学校约占52 %,良的学校约占39.7 %,合格的学校只占8.3 %。2005年评为“优”的学校约占70.6 %,“良”占24 %,合格学校占5.4 %。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值得深思。
在评估专家的人选问题上需要改进。现在参加评估的专家,大都是高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的负责人。这些成员对教学管理比较熟悉,有工作经验,对评估方案容易接受,操作方便。但评估理论专家少,评估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少
,离退休中精力充沛又有评估理论修养的专家则更少。搞教育评估,不能完全凭经验办事,应有
评估理论与评估文化作指导。同时,通过评估实践,对评估方案设计,以及对评估结果还要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不能只就事论事,从浅层次看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使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坚持评估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既重视大学评估实践,也重视大学评估研究并努力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师范类等,这样分类评估,便于从宏观上看出同类大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实践,在评估实践的基础上深化理性思考,是多年来我国开展大学教育评估行之效的成功经验。
从每年被确定评估的院校名单来看,确实非常混杂,能否分大类相对集中,如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多科性大学、财经类,以弥补评估方案分类指导之不足。现在的做法是随机的,每年的重点不明确,参评学校各类混杂,不便集中分析问题,对改善宏观管理的效果不大。台湾进行院校评鉴时就是按学校性质分为九大校务类和六大专业类组进行评鉴的,这样做好处很多。
6.专业论证(评估)制度化
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基本上属于综合评估。还应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论证制度。从国际上看,专业论证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是完全挂钩的。未经专业论证的毕业生,在职业准入过程中将遇到许多限制 ,有的国家甚至予以完全禁止。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的专业也要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互认的工程专业论证,日益成为国际技术人才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也是改革和提高专业水准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建设部组织开展专业论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工程专业论证(评估)制度,成效很好。为我国的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使我国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同时也给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笔者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了有关《评估方案》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意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讨论要不要维持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而是要在评什么、怎么评上下功夫。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强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这是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先导。首先要明确,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说,要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做出价值判断。为此,必须确定教育评估对象是哪一种类型和模式的高等学校,是哪一层次、学科(专业)、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估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评估目标和标准,再根据评估目标和标准收集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其达到教育评估目标和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分类评估、分类指导是关键的一环 ,这不是用补充说明就可以解决的。现行评估方案的补充说明只是对特殊学科和院校的不同所做的微调,没有从源头
上解决分类评估与分类指导的问题,希望下一轮评估处理好这个关键问题。
有人说,美国的中北部质量监控委员会负责评估100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不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般大学,均使用相同的指标体系。这条信息如何理解呢?这里指的是美国的学校鉴定,大概相当我国试行过的合格评估,美国的学校鉴定较早,大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由于学校数量的迅速发展,引起人们对质量的关心,需要制定一定的条件与标准,用以鉴定高等学校是否合格。几十年来,逐渐形成目前评估鉴定高等学校的一套制度”。学校鉴定包括11个方面,鉴定合格有效期为10年,10年后要全新进行鉴定”。笔者建议恢复我国曾试点
过的“合格评估”,使评估导向不发生歧义,又确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不致于指向盲目追求“优秀”的负面影响。
第二,尽快修订和调整评估标准体系,改进评估组织工作。第一轮的教学评估,是在没有高校分类的基础上开展的。尽管暂行规定中提到的三种基本形式: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但这仅仅是简单化的划分。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关键是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显然,如果用评价学术型人才和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去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般院校是不合理的。反过来也不行。因此,这就要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多样化,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进行评估,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分类,笔者认为,可以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院校,也可以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评估的组织工作也要精心安排,一是组织好评估专家队伍,其成员应有评估理论研究人员、高校的相关人员,还要吸纳社会名流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成员。有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关键就是要靠参评的人员准确把握、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组织评估对象也要有所讲究,最好每类集中在一批或分批评估导会提供准确的判断,增强评估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第三,构建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是国家对高等学校规定监督的重要形式,学校在高教评估中处于被监督、检查的地位,便于横向比较;在同类之中,掌握其共性问题和个别特殊问题,对分类指《暂行规定》第一章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第七章评估程序中没有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是终结性评估。所谓终结性评估,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终结性评估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要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评估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定政府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而我们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估。所谓形成性评估就是通过诊断评估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估。形成性评估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估,以改进活动为目的,评估结果主要供那些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督应把两种评估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这体系可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高等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实施。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要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为辅,每隔五年一轮 ,在高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反馈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这种评估不打分,不分等级,以定性描述结论为主。
其二,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设有教学督导办公室和教学评估办公室,定期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领导评教、评学,教师评学的评估督导活动,这是形成性的评估,重在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为终结性评估打下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高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 ,应该扩大到学校发展的其他层面,如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教师、毕业生等方面。所以建议高校在中观层面上设立综合性的评估督导机构
,全面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充实与完善。同时高校要加强与教育评估机构的联系,
上一篇:第四章 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
下一篇:燃煤热风炉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