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不近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亲子关系——(5)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空巢老人
分别组织活动。活动组分长寿保健组、饮食养生组等20个交流组,摄影爱好组、京剧爱好组等10个爱好组以及舞蹈队、歌咏队等10个代表队。这使得老年人有了跟自己兴趣相投的其他老人交流、联谊的机会,无疑丰富了老人们的退休生活,填补了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缺失。更有新意的是,“老年协会”联合其他大学的离退休教师,办起了单身老人联谊会,为的是帮这些单身的老人找一个伴儿,不至于生病在床没个端水的人,能够消除寂寞,安度晚年。
通过以上访谈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空巢家庭的老人,虽然感受着子女的“冷漠”,但对
子女们的冷漠老人也不会抱怨,相反在提到子女出国的事实时,还是感觉骄傲,尽管我们看到了这种骄傲背后老人们的尴尬处境。老人们的选择是面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策略。因为,他们现实地考虑到这种倾诉不仅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还给子女平添了几分烦恼。所以,与自己的天伦之乐相比,老人们更体谅现代生活中子女的种种压力,主动且无奈地选择独立自主,尽量不去打扰和依赖子女,只能“报喜不报忧”。这是作为传统观点的沉积以及具有道德成分的“责任伦理”为大多数老年人接受并奉行的表现。“老年人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各方面对子女(包括孙子女)不计回报地付出,当子女在养老方面尽‘孝’不到位时则给以宽容(或者说对“孝”的含义和标准作出自己的与传统标准不一样的解释),同时在赡养的三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尽量自立和自己解决(即强调老年人自养和老夫妻互养),以减轻子代的赡养负担。”闭其中体现出来的亲子关系,彼此的“亲”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亲是对血缘亲情的肯定,不管亲子关系如何。亲情都是很难被抹煞的;这个近不仅体现为空间的距离,也体现了两代人心的距离。因为彼此交流的不多,老人的病痛、心事不能也不想向子女倾诉,这必然影响彼此心灵的贴近。因为老年知识分子家庭的空巢更多是因为子女身在国外,而不像~般的空巢家庭,虽然也有子女在国外,但还是有很大比例的子女与老人生活在同一城区、同一城市,由此对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的需求更有条件满足。空间距离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子女对老人的赡养程度,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通过对以上访谈资料的分析,从老年人的主观感受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城市中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与其子女的亲子关系不是“分而不离”,而是一种“亲而不近”的关系。 五、讨论
知识分子空巢家庭表现出来的“亲而不近”的亲子关系,主要是由于子女身在国外。费孝通
教授曾经提出中西方养老模式的不同:西方社会是“接力式”的养老模式;中国社会是“反馈式”的养老模式。那么。西方的赡养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亲代以及近距离遭遇西方文化的子代有没有影响?这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在西方,由于养老的责任并不一定由子女承担,而且公众养老机构发展也较早,因而
老人对儿女的依赖也不像中国那么大,对社会养老的心理适应性也较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老人强。在西方,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感召下,成年子女都奔赴发展自己才华的环境中去,而不必牵挂父母,有着完全的自由选择,当然,父母也无需像中国的父母一样大包大揽来帮助子女。但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西方的老年人经常从早到晚孤寂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们极力回避与惧怕自己年老体衰的现实。这也表明,即使在西方社会,当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敬与关爱时,他们的处境也是极为悲凉的。所以当我们跨越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来看老年人这个群体时,会发现他们内心的渴望是相似的。都渴望被关爱,不是作为弱势群体被社会强势群体关怀和照顾,而是被看作社会诸要素中的平常的组成部分,他们最难以面对整个社会看待老年人的异样的眼光,他们不愿被看作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再回到中国的文化圈来看中国的老年人,不管现代化的程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