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不近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亲子关系——(2)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空巢老人
系:“亲而不近”。本文的目的是,在肯定“分而不离”的普遍性的基础上,探寻老年知识分子群体养老的特殊性并给予解释。
二、已有研究的回顾
根据中国期刊网检索。比较早的相关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胡汝泉通过对天津、武汉等
市的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一种称之为“网络家庭”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在一个母家庭周围,联结着几个子家庭,形成一个家庭网络。作者认为这种家庭模式的优点之一在于,老年人虽与已婚子女分居,但分而不离,父母仍然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同时期,王来华提倡“分而不离”的生活方式,认为这可以使青老之间在生活上既可分又有联系,其中,关键要使他们的居住地点相距较近,减少相互帮助和探望老人方面的诸多不便。
1990年代中期,王树新分析了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分而不离的供养方式的可行性、现实性及
存在问题与对策。随后,鄢盛明等对不同的居住安排影响子女赡养行为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确并不等于子女完全抛弃了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城市中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子女也为其父母提供着各种帮助,特别是那些住在父母附近的子女,为父母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更大,在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形下,住在父母附近对家庭养老来说确实是一种比较有利的选择.这一结果为国内学术界提出的“分而不离”的赡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杨善华等在2005年的研究中。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城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发现那些所谓的空巢家庭表现出的情形是虽然两代人独立居住,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却是紧密的,是一种分而不离的状态。虽然其子女有自己的房子,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但是老年人担当起照顾孙代的主要责任的情况非常普遍。
文献检索发现,针对老年知识分子的研究总量上不多。陈天勇等以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为评
定工具,对424名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空巢现象在高学历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普遍。熊汉富根据北京大学老干部处1997年对北京大学存在的260个空巢家庭(指子女在外省市或境外居住的家庭)中的104个家庭的问卷式调查,提出空巢家庭是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这个研究的很大贡献在于,这个调查比较早地反映出城市空巢老人的增多。尤其是高校退休教职工子女出国比例之大的社会现实,使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问题得以展现,但他并没有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与一般空巢家庭相比的特殊性,而是试图通过知识分子空巢家庭展现城市空巢家庭的普遍特征。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来源于课题组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对B大学所属的三个社区
以及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调查。具体采取了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实地参观等形式.与社区内近30位离退休教职工、居委会和街道干部以及老年协会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此外,关于本文的研究着眼点:北京大学老干部处199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1个家庭的
135个子女在国外,占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总数的97.1%。就父母与子女的联系频率项来看。数据显示,父母主动与子女联系的情况,每月一次的占26.5%,每季一次的占20.6%。半年一次或更少的占81%;子女主动与父母联系的情况,每月一次的占到37.O%,每季一次的占15.2%,半年一次或更少的占到56%t11。问卷当中,关于父母与子女的联系频率,没有一个月多次的选项,应该是这一选项因为所占比例太少而被忽略掉了。数据显示,作者认为。两代人感情上的联系仍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