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武精神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国人性格之分析,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表面与实际总有许多出入,对于中国人之尚 武精神,余于此议题上饶有兴致钻研多年,之所以热衷于此,乃因为一个国家民族有无一种坚忍不拔之精 神,是这个国家民族能否立足世界强国之林的风向标。余在此议题上已掌握的资料甚多,不能一一陈列, 在此仅作碎言片语的杂议,不成体系,望多多见谅。 既言尚武精神,先谈中国之武学,武学含义有二,一曰武艺,二曰兵法。这里说武艺,在汉及汉以前, 中国尚武之风是上下帝王,下至百姓,那是中国真正彻头彻尾的尚武时代,譬如庄子记:“昔赵文王喜剑,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再如孟子记齐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史迁《秦本纪》 :“武 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这个秦武王够尚武的,居然跟大力士比 赛举鼎,一不小心死了。这些是帝王的例子,至于布衣百姓,没有详举了,可以参看梁启超《中国之武士 道》一书。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始,文人之地位开始凌于武人之上,再则专制时代之下,帝王对手握兵权的 武人,大抵是很不放心,所以中国政局由文人主导遂成为二千年来之现实。然而中国之武学传统并不因此 而灭绝,而是走向民间化,在民间,一则是武术之盛行不衰;二则是武侠文学之兴起,弥补了主流儒学文 化的文弱化;三则是中国历史之战乱之多,远非其他国家所以相比,特别宋朝以后,农民起义之频繁,无 疑使武学大有用武之地。 从李小龙开始,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之武术。我手头上有一本小书,叫《武术入门》 ,是美国人罗西写 的,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介绍了中国、冲绳、日本、菲律宾、巴西、朝鲜、泰国、印尼等国的技击术, 其中介绍中国武术部分,占了全书一半以上,在这本书中,罗西写道:“所有其他亚洲武术或植根于中国或 深受中国武术影响。”虽然中国武术在中国至少流传一千年以上,然而在中国的官方的史料中,对其记载是 微乎其微,而民间的传承却是常盛不衰,这就是文化表面与现实的矛盾,毕竟中国历史的记录者大抵都是 挥毫者而非挥刀者。 除李小龙外,扬名海外的中国武术家不乏其人,下面介始一位当年名震泰国的中国人,此人姓李名德, 字名桩,是海南人氏,因犯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