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综述(3)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2009年第4期江来登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综述
127
[23]
少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能的有效发挥
[13]
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机制。
。5.高校辅导员的制度建设。制度不健全,机制不明确也是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评机制不完善,培养机制不健全,管理、考评、激励和发展机制等有待完善。三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与推进1.关于辅导员专业定位以及专业化标准的探讨。关于辅导员的专业定位,一是认为/辅导员是注重实践的教育人员,其专业化、职业化特点日益鲜明,已逐渐显示出学生教育与管理这一新专业的特点0,应当/构建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发展平台,可下设心理咨询、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向0;二是主张在/高校设立咨询辅导专业0,/逐步建立咨询辅导的理论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0;三是建议/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上,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0。这些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紧贴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与专业发展
[24]
2.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目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着/非职业化0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空间小,职业期限短,队伍严重不稳定,选拔任用非专业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效果不理[14]
想。辅导员的选拔注重有学生干部经验,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背景没有明确要求
[15]
。
3.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现实中,辅导员存在明显的角色差距和角色冲突。张国强指出,辅导员的角色实现与理想角色之间存在差距,如:重出路,轻专业化学习,存在角色紧张;重日常管理,轻服
[16]
务育人,存在角色模糊等。陈迪英认为辅导员角色责任的分散性、模糊性、工作成果的/无形性0造成的冲突,使辅导员陷入苦恼,此外,还有对辅导员产生角色的冲突,辅导员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
[17]
向造成的冲突。角色冲突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变化和传统角色定位的偏移。朱炜提出,社会价值观念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导致高校辅导员角色冲
[18]
突的重要外因,它们导致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发生变化。另外,传统角色定位的偏移使高校辅导员在职业信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滞后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从而导致角色冲突。陈索权进一步把这种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角色外冲突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组织评价、学生评价之间,角色期待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异;角色内冲突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心理疏导、事务管理等不同具体角色之间转换时产生的冲突。它要求高校辅导员
[19]
在素质和能力实现/专0与/兼0的统一。
4.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王国良在5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6一文中指出,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高标准的素质要求及高期望的价值冲突,导致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失缺、社会适应失范、人际关系失调、心理失衡及生理健康失常。汤涛则认为,辅导员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待遇普遍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卫生知识较为匮乏
[21][20]
。
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要求辅导员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门知识和和专业技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职业的专门人才0;/是指辅导员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0;专业化/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更是一个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水准和能力的过程0。综合这些观点,专业化实际上是辅导员专业发展动态的过程与静态结果的不断协调与统一。
关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王栋在5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6一文中认为:第一,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乐于为大学生服务,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担负起专业职责,并在行动上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第二,拥有稳定的队伍。成员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四,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在实践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第五,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大的自主性和权威性;第六,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2.辅导员的选聘。研究者大多从严把入口关,,
[26]
[25]
。罗涤、姚木远把心理的亚健
[22]
康和消极状态称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其诱因在于内外环境的冲突。邹兴平针对社会及组织
支持弱化、自我评价模糊等诱因,提出从专业地位认
上一篇: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