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涛微茫信难求(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默契)(4)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烟涛微茫信难求(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默契)
——此物被西方学者定义为“羽毛蛇”,但若是一个中国游客路过此地,他定会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龙嘛。所谓羽毛,不过是为艺术手法所夸张表现的鳞片。以云龙为墙柱雕饰是中华的建筑风格。《尚书》载:“舜沉壁于少,荣光休至,黄龙负卷舒图,出于坛壁。”
库库尔坎金字塔最令人惊叹之处就是“龙降光影”奇景的出现。在每年的春分日,当日落偏西到某个角度时,阳光斜射,阴影遮住金字塔台阶断面,形成如龙身般呈波浪形的长条,并与队梯底部的一个龙头部雕像连成一体,随着落日角度的变化,光影自下而上浮动,有如龙走蛇移,这一景象持续3小时22分,分秒不差。每年秋分,这一景象重现,只是龙游动的方向相反。2005年3月20日,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在此遗址上,通过电视和互闻网现场传播了当地春分的景观。让人叹服的是,这一奇观恰是对龙文化的完美演绎。据《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春分登天,秋分入川。”玛雅人正是利用龙“春分登天,秋分入川”的习性,以龙形“能幽能明、能小能大”的光影变化来表现和验证历法。
令人称奇的是,前秦王嘉的《拾遗记》中就描述过美洲金字塔:“……有金峦之观,饰以众环,直上干云,中有青瑶几,覆以云纨之素,该碧玉为倒龙之状……于地下为机枢,以测昏明,不亏弦望。”
如今,这种“以测昏明,不亏弦望”的地下机械就陈列在墨西哥城西奥达德博物馆中,即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这一历盘与中国古代天文铜镜非常相似,简直可以把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的铜制复制品拿到中国文物市场上以假乱真。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第二环内,有四个方框内雕刻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另有半圆形框内刻有龙头,代表太阴太阳及五个圆点,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即五曜,几乎与唐代二十八宿铜镜完全一样。 海外冒险家的梦想……
对于古人来说,太平洋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吗?其实中国从来不缺少探险家,缺的只是对探险家作公允评价的史学家。从春秋到秦汉,中国流行一种奇怪的职业:方士。这群人上天下海无所不能。其中,东方朔曾自称到过“纯阳之陵”,也就是北极,因为极昼乃是北极圈内的独特现象。其实他还不算什么,早在帝尧时代(约公元前2333年至前2234年),尧帝就派遣了一支北极科考队到达北极圈“不见日这处”,以测冬日至日影。这支队伍由和叔率领,成员多为天文历法专家。他们能否经白令海峡,沿阿留申群岛岛链踏上阿拉斯加,辗转到达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呢?
在没有先进的航海工具的远古,中国人能从海路进军美洲吗?公元409年,东晋和尚法显到天竺取经,三年后搭乘由大秦回国的中国商船东归,目的地是广洲。结果遭遇大风,迷失航向,在大海上漂流了105天,所见尽是“鼋鼍怪异之属”,“大浪相博,晃然火色”,最终到达一个叫做“耶提婆国”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1767年,法国历史学家歧尼向法国文史院提交《中国人沿美洲航行和居住》的论文,认为法显到达的“耶婆提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法显所记录的“大浪相博,晃然火色”,是大浪相博所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这种特征只有深海航行才会体验到。“鼋鼍怪异之属”,则很可能是乘客们见到了近海滩少见的鲸、鲨、海豚、玳瑁等异类海洋生物。
美洲印地安人中流传《侯喜王歌》,则又带给我们某种暗示。歌中唱道:“二十五族为呀兄弟,跟着侯喜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春。”攸侯喜,那位亡命天涯的商朝将军,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把他的族人带到浩渺无边的大洋彼岸并安家乐业?
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现在,我们已知上海到墨西哥的航程大约为16000km,由于筏子不具动力,只好随波逐流,考虑太平洋自西向东的黑潮暖流,流速为2.5kmk/h,通过简单的运算,我们意外地得到一个约数;260天!联想到玛雅人那个莫名其妙的卓金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