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5)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古代早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的区域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因此B项正确。
2.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 “亲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
3.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的流民安抚政策,题干材料表明皇帝重视安抚流民,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恢复,A项错误,排除;安抚流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B项错误,排除;安抚流民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东汉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一诏令只能说明其促使流失的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而不能说明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排除D项。答案为C。
4.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取官营的方式,A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的垄断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故答案为C。
5.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征。“工商食官”指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所以A项错误;C、D两项是影响社会需求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有封闭性,从而遏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故选B项。
6.B
7.C
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使中国出现革命性变化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的政策。C、D两项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B项说法错误。
9.C
10.D
11.B
12.B
1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A项反映的是手工业的生产过程;B项反映的是农业的商品化;D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均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项反映了机户与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C项正确。
14.A
15.D
16——20 DBCCC 21——24 DBCA
25.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不得下水”指的是明朝政府实行禁海令。沿海一些人“连结为乱 连结远夷”的情况说明这一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4分)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分)
(3)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4分)
(4)表态:不能。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6分)。
上一篇:中华弟子规
下一篇:R语言vegan包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