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2)

时间:2025-07-13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0.唐代有个商人王元宝,唐玄宗很想知道他有多富有,于是亲自接见,问其家私,(王元宝)对曰:“臣请以娟 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唐玄宗听后感慨地说:“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这说明( )

A.唐朝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C.唐朝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D.唐代商业发展情况与国际政策相悖

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4.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5.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16. 《庄子 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坐落在聊城城区云和县,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于1743年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关信息有①当时聊城区位优势明显②晋商注重乡谊联络③晋商崇尚诚信和忠义④晋商汇兑、存款放款场所奢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①唐初经济发展的状况②唐政府征收茶税的现象③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21.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