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6)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二)资源条件(厂址区位选择)
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原料地布局;
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方便运输的原料——销售市场布局;
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能源供应地;
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原料生产地、交通条件好;
5.产品需要保鲜的企业——市场地区。
(三)能源条件
水力(水资源丰富区域)——蒸汽(煤矿产地附近)——电力(城镇)
(四)市场条件
1.生产效益——企业规模——市场容量
2.生产配件或彼此产品相关的企业 ——产品的市场
3.产品占据其它国家或地区市场 ——外国(地区)建厂
(五)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供应数量,所付工资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影响工业企业类型的选择与工业分布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工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工业三废)因此,工业区位选择必须注意其对不同范围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一些工业国为了降低研发风险,开拓市场,在工业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多国合作。
(八)其他影响因素
个人的喜好,政府的政策倾斜也是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工业布局的特点: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故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市场地。
2.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有很大影响,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3.现代工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工业主要布局在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高的地区。
3.论述城市化的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1.农业生产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化形成的第一前提。城市是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不能生产粮食,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
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的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即使在已经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现代城市化的过程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的作用日益突出。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
上一篇:三年级地方课程试卷1
下一篇: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