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人文地理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4.文化整合: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的协调,成为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居于该地的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7.适度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8.胡焕庸线:我国重要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
9.人种:即是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0.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1.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景观。
12.民间文化(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为稳定地文化事项。
13.景观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14.聚落: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住点。
15.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6.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7.语言:指用于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18.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9.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20.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都称为旅游资源。
21.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22.地理物象:知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3.行为空间: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2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险。 填空
上一篇:三年级地方课程试卷1
下一篇: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