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电化学热力学09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2 电化学体系§2.3 平衡电极电位 §2.4 不可逆电极
§2.5 电位—pH图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一、相间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三、电极电位 四、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五、液体接界电位
一、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的概念: 是指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中存在的 电位差。 相间电位的来源: 带电粒子在两相界面的不均匀分布。
带电粒子在界面的分布情况主要原因
由带电粒子在两 相间转移或外电 源向界面两侧充 电形成。
由带电粒子在界 面层中的吸附量 大于(或小于) 溶液本体而形成
由溶液中极性 分子在界面溶 液一侧定向排 列形成。
由金属表面偶极 化的原子在界面 金属一侧定向排 列形成。
电化学位 将带电 i粒子从无穷处移至M相中所做的功。孤立带电相M克服物质 3 间短程力 作化学功化学位
带电粒子克服表 面短程力作功M相的表面电位
2
带电粒子 1 克服库仑 M相的外电位 力作功 带电粒子 作电功
M相内电位
(2.2)
电化学位的概念 1mol带电粒子在M相中的电化学位:
i i nF (2.3) i nF ( ) (2.4)化学功 电功
粒子在界面的非均匀分布的条件 不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稳定地、非均匀分布的 条件: 在两相间转移引起的自由能变化为零。 G A B iB iA 0在两相中的 化学位相等
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稳定地、非均匀分布的条 件: (2.5)B A
在两相中的电 化学位相等
相间电位的形成 当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过程达到平 衡后,就在相界面区形成一种稳定的非 均匀分布,从而在界面区建立起稳定的 双电层。双电层的电位差就是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的几种定义 外电位差: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外电位差, 又称接触电位差。可直接测量的参数。 B A B A
内电位差:由接触良好的电子导电材料连接 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不能直接测量的参数。 B A B A
电化学位差: iB iA iB iA ) nF B A (
二、金属接触电位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 形成原因:当两种金属接触时,由于电子逸出功不 等,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相等,因此在界面形 成了双电层结构。这一双电层结构的电位差就是金 属的接触电位。 电子逸出功:电子离开金属逸入真空所需要的最低 能量。
三、电极电位 电极:电子导电相和离子导电相相接触,且在相界 面上有电荷的转移,整个体系称为电极。 电极电位: 电极体系中,两类导
体界面所形成的相间电 位,即电极材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 位差。
电极电位的组成:离子双电层的电位差总和
吸附双电层的电位差偶极子层的电位差
金属表面电位
离子双电层形成举例锌/硫酸锌溶液组成的电极体系,离子双电层形成过程:
1、锌离子溶于硫酸锌溶液 ,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Zn 2 2e nH2O Zn 2 ( H 2O) n 2e
2、(逆过程)水化锌离子沉积于金属使上述过程减慢。Zn 2 ( H 2O) n 2e Zn 2 2e nH2O
3、上述两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界面剩余电荷不再变化, 形成离子双电层。
电极电位的表达式 电极反应: Zn Zn 2 2e 相间平衡的条件: S M M Zn 2 2 e Zn 0S S 又已知: Zn Zn 2 F S2 2
(2.6)
M M 由于Zn原子是电中性的,故: Zn Zn
eM eM F M
带入 (2.6)推导得:
M S
S M Zn Zn2
2F
eMF
电极电位的表达式 电极反应平衡条件的通式,电极电位表达式: M S
i inF电子数
eMF
(2.7)
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 即电极电位。
i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还 原态物质取负值;氧化态 物质取正值。
下一篇:大学物理复习要点及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