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社会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社会心理学之从众”读书笔记 从众是指更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不仅仅是与他人一样的举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从众不同于你单独也个人的行动。
从众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顺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 经典的从众研究: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式研究
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
1、首先告诉被试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
2、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
3、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
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知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遵从行为。而这种遵从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
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阿施告诉前来参加试验的学生要做一个关于视觉测试的试验,然后他让被试验的学生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每次向他们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共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条,称为标准线条;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条,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标准线条的长度相同。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试验开始,呈现第一组卡片后,被试验的学生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然后再呈现第二组,亦是如此。正当这个无聊的测试使被试验的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位被试验的学生仔细看了看两张卡片上的线条后,郑重地做出了显然错误的答案,接着第二、三、四位等学生也作了同样错误的判断。(前4名是故意安排的实验者的助手)轮到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判断时,他明显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的眼睛明显的告诉他别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他应该选择与标准线条一样的答案,但最终他还是小声地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
从众几乎随时在发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从众,既可以不自觉的从众(本人知道),也可以自觉的从众(本人并不知道)。在第二种情况下,从众转变成为认同。同时阿施也发现,只要数量足够,从众比例就会发生增加。容易发生从众的最理想基数是8名以上(个人的感觉发生实在的变化,如:和白开水觉得是喝糖水)。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事先安排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 试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试分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式保持联系.
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
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特的真电击,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随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实
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服从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从积极地方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 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们个人容易服从于权威性的人或机构。
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1)群体规模(2)一致性(3)凝聚力(4)地位(5)公开的反应(6)无事前承诺
个体从众的原因:(1)想被群体接纳或免遭拒绝(2)获得重要信息。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其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当公开做出反应时从众程度较大,这反映出规范的影响力。当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时从众程度也比较大,这反映出信息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