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研究进展
1105
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李娟娟屈百鸣
氯吡格雷是一种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化合物,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P2Yi2)结合,从而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药物现已经广泛应用于ACS和PCI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但是,氯吡格雷并不能使所有的患者都能获益。近年来有报道表明,有些患者有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由于血小板未能得到充分抑制导致严重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识别和预防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
氯吡格雷抵抗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分为临床抵抗和
生物化学抵抗,前者指给予常规治疗剂量后,仍反复发生动脉血栓事件;后者指在血小板功能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绝大多数文献都指生物化学抵抗¨’2“1,小部分指临床抵抗忡1;有些研究者则用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定义氯吡格雷抵抗。国外研
究多以基线水平与用药后PAR的绝对差值≤10%为氯吡格雷抵抗,10%一30%为反应不完全、>30%为药物反应良
好来描述这一临床现象…。
2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
文献报道,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4%一38%之间
不等。Nguyen等¨o认为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有4%一30%发生氯吡格雷抵抗。L丑u等¨1报道22%的患者表现为氯吡格雷治疗无反应,32%的患者表现为低反应,47%的患者表现为正常反应,而正常志愿者中16%为无反应,12%为低反应,72%为正常反应。Gurbel等p1发现支架置入2h后63%的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而24h后抵抗发生率下降至31%,5d后仍为3l%,但是在支架置入30d后抵抗患者数只占15%.有明显的下降。Muller等…则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5%一1l%之间不等。Wenaweser等p1将82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发现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一组患者氯吡格雷抵
抗占52%,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一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占
38%,而健康志愿者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11%。
作者单位: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李娟娟
在读研究生)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屈百呜)
万方数据
3
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
目前,测量血小板功能的方法较多,尚无统一公认的标
准。各种诊断标准没有经过直接的临床比较,很难确定哪种方法检测氯吡格雷抵抗更可靠。现主要方法有血小板聚集试验、流式细胞仪、血小板黏附测定(PADA)、血小板激活的标记物C肽、PFA检测,其中血小板聚集试验因其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广泛用于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有以下几种坤J:(1)比浊法:一般认为血小板的聚集始于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板,使其膜表面另一个受体糖蛋白Ⅱb/Illa活化,再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中介血小板聚集;(2)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不加诱聚剂给血小板以一定的剪切力,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这种聚集由vWF中介,在高剪切力作用下,vWF伸展其巨大的丝状物,这种大多数聚集上重复的亚单位提供了一
个以多价形式结合于血小板受体的可能性,增加了结合点的数量与相互作用力,使血小板聚集体能有效地对抗流体
剪切力的血小板解聚作用;(3)散射性粒子检测法:该技术是将半导体激光(波长675nm)通过聚光镜折射成宽度约50p.m的带状光束,照射到装有PRP的比色杯,为防止从血
小板凝聚块发出的散射光因多重散射而减弱,采用显微镜的接物镜,使血小板发出的散射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测定,血小板聚集块的大小及数量与散射强度高度一致,已通过偏光显微镜下的判断及血小板粒度分布仪对聚集块的测定得到了确定;(4)全血电阻抗法:全血电阻抗法使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通过记录浸泡于血液电极间的微小电流或电阻变化而形成的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取约0.5ml抗凝全血加0.5ml全血稀释液37℃温育数
分钟,镍芯搅拌后插入铂丝电极,调零定标,然后再加入诱导剂,测定最大聚集率;(5)血小板计数法:将抗凝全血于
含有旋转离心磁棒的聚苯乙烯试管中,用甲醛固定单个血小板,测定血小板基数值,加人诱聚剂后的不同时间,测定聚集后血小板数目,进行前后比较,得出血小板数目减少的百分率,根据此百分率可得到血小板的聚集率。
4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机制
氯吡格雷抵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4.1
与临床特征有关的机制对氯吡格雷治疗顺应性差、
剂量不足或不适当;氯吡格雷吸收和活性代谢物排泄存在
下一篇:中医学与治疗慢性胃炎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