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受众从分离走向融合(3)
时间:2025-07-04
时间:2025-07-04
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面具可以暂时卸下,每个参与者的身份和交流都是平等的,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袒露自我,在这里,人们象征性地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中所实现不了的平等梦想,获得了一种寻觅已久的精神超脱。
这是一个尊重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宽松的社会氛围为个性自由奔放的袒露和自我率真自然的存在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众传媒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诸多功利性的浮躁,但尘埃背后也不缺乏对精神自由超脱坚定执著的渴,慕和追求,它超越世俗的羁绊,拒绝利益的诱惑,不乏超功利的可贵,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大胆实践。即使物欲横流,人们依然在不停地反思怎样实现本真自我的充实、丰富与完善,怎样在保持自由本真的状态下实现“诗意的栖居”,并最终构建起人类永恒美好的精神家园。
有学者认为,当代大众传媒文化的诸种审美表现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审美体系。如此,我们在对当代大众传媒文化进行审美观照时,既要依托传统的审美理论,又需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开放的眼光来审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大众审美文化既存在着种种基于功利性而表露出的局限和不足,但它的存在又是现实
和心理的“合理性欲求”。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功用。它尊重大众价值观念,尊重人的本能需要和人性要求,充分提升了受众的主体地位,丰富了审美文化的格局,使得文化形态和内容不断丰富与多元,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自由的象征。但它又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以市场需要作为风向标,制造浅薄流行的时尚,强调感官的满足,靠低俗化、平面化消解意义的深度。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势必降低大众审美品位,妨碍大众审美趣味的健康发展。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确实,人的感觉对象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它应该能够给人一种创造的愉悦。纵容功利心态的泛滥和功利文化的流行,社会充满功利欲望,人的和谐发展将无从谈起。基于此,我们倡导大众传媒文化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审美特质的融合统一。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注释:
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文史哲》1998年第l期。
(缈【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斟英】麦克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
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9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D郑苏淮:《论亚审美化——当代流
行社会心理的描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固【美]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⑨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
景观》,《美与时代》2002年第12期。
⑩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⑩朱立元主缟:《美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
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
124页。
@【美】乔治 桑塔耶纳:《美感》,缪灵
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
17页。
⑩巫汉
祥:《网络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异》,《厦门大学学报》,200i年第2期。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
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②应天常:《新闻娱乐化,“化”向何
处?》,《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10期。
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⑧@王德胜:《欲望的机器——当代
(紧接第49页)一些栏目在设置上会过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欲望,从而导致频道走向世俗化和平庸化。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等媒介的不断出现,新媒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和形式有别于传统大众媒介,因而,评判传播效果不应该简单地以收视或视听率作为标准,还应该注重受众健康文化的构建,对受众审美情趣的培养,增加传播安全性能,保证公众论坛的健康、有序。
因为认识到受众对媒介使用,同时也看到其中出现的不良使用方式,我们需要加强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受众有效接收、理解信息的能力,还应增添培养受众以正确态度编写、传递以及发布信息的内容,有效抵制媒介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弊端,在面对受众制造的新闻时,媒体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而不能只顾私利,要维护社会和谐,正确引导舆论。
四、研究媒介与受众关系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较西方国家起步晚,产业根基不牢固。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媒介以高于20%的增长速度发展,前期甚
至高于700/0;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突然降至14%,不难看出近十年来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表现出不稳定状态,速度 …… 此处隐藏:74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SNP位点基因型分型的方法
下一篇:第23讲 正弦波振荡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