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治疗(2)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脊柱结核 内固定
1材料与方法
1.1本组35例脊柱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病史2~12个月,平均6.5个月。病变节段:颈椎2例,胸椎18例,腰椎15例;其中单节段13例,多节段22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片、CT及MRI检查,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均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病变节段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2例胸腰椎结核有神经症状,按照Frankle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3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小于30°者3例,30~60°者6例。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其中累及椎管8例。术前常规接受至少2周的四联抗结核药物化疗,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或ESR出现明显下降后守护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9~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周患者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颈椎采用常规前路右侧横形切口;胸椎采用经胸腔人路或侧前方入路,胸腰段采用肾切口;腰椎采用侧卧位腹膜外倒八字切口,充分暴露病椎及上下健康椎体,先完全吸净脓液,刮除干酪样组织、肉芽、死骨、变性坏死的组织、破坏的椎体和椎间盘组织,用骨刀凿去硬化骨直至新鲜松质骨。伴有神经症状的病例需行椎管减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对脊髓的压迫,使硬膜囊充分膨起。用前路内固定器械适当撑开椎体,矫正脊柱后突畸形及恢复椎体的高度,测量椎体间长度,修整植骨床,根据骨缺损长度取自体髂骨(三面骨皮质)或肋骨,嵌入椎间隙植骨。上下正常椎体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行前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局部放置链霉素l g,硅球负压引流,术后一般引流2—3天。对于多节段椎体结核,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另取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拟固定椎关节突关节,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痨治疗,14天后拆线,卧硬板床2周,颈椎使用颈围固定,胸椎、胸腰段和腰椎使用支具固定,然后在支具保护下进行早期活动。术后3个月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及血沉,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1次,继续三联抗结核治疗9~12月,复查X线及CT,了解病灶区植骨融合情况。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随访12~24月,平均18个月,2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不佳,术后3个月结核窦道形成,行二次翻修,经过换药等治疗后窦道愈合,余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椎体间植骨平均约5个月融合,12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Frankel B级4例中2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C级5例中1例恢复至D级,4例恢复至E级;D级3
〔1〕例恢复至E级。15例后凸畸形术后平均矫正23°。按照Mehta et al结核的治愈标准:术
后半年结核症状无复发,ESR在正常范围,x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3—6个月。凡有下列情况之一属疗效差:(1)脊柱不稳,慢性颈肩、腰背痛(2)脓肿或窦道形成(3)神经损伤无改善(4)X线示植骨块不融合。33例完全治愈,治愈率为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