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传播的定量分析__省略_兆鹏等(3)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第3期《宋词排行榜》——论王兆鹏等著苗贵松: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传播的定量分析—的四维空间
39
(二)文学文献学空间
定位研究文学属性。“深描”的同时,还需
“细写”,以彰显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譬如同为豪放名作,百首名篇的收官之作、张孝祥《六州歌
头》(长淮望断)的痛快淋漓,与他是雄姿英发的状元词人、帅臣词人而又英年早逝的身份一致,赤壁词(大江东去)的“高蹈沉厚”是与苏轼的文坛巨擘身份融合的。文献空间是文学传播之基,“不仅仅是审美,而且是在和他们对话,在体验他们的人生,品味他们的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情感,这也
正是文学与哲学、历史的差别之所在”[8]
。
(三)文艺鉴赏学空间
定性研究转变思维。一些社会学定量研究论文重点在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最后均为“讨论”(定性),所占篇幅大都不到四分之一,这是其学科属性决定的。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定性是主体,定量终究是应用的工具。因此,《宋词排行榜》隐藏计算过程,凸显定性分析。如第一名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用四分之三篇幅解析五大读者群,证明可谓实至名归。文艺鉴赏学空间让读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由此理解后面99首乃至千首万首,进而养成独立分析能力。
(四)网络传播学空间
学术普及契合时代。二万多首宋词,究竟哪些是经典?哪些是名篇?按理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应该是名篇。但即使研究专家也未必都能将《全宋词》每首翻遍细究,更别说普通读者了。诚如杨海明先生所言,和专业学者把唐宋词当作“学问”和“学术”不同,普通读者的读词称得上是
一种“低成本而高收益”的文化消费活动[9]
。如宋词选本、鉴赏辞典、网络书写,可谓宋词经典大
众传播的三驾马车。
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宋词之美毋庸置疑,
《宋词排行榜》将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引入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赏析中,表明古典文学研究完全可用严谨的学术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丽中国”的文学实践贡献学者的社会担当。
四
《宋词排行榜》出版后,因其运用统计与定量
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发了较大反响(包括《唐诗排
行榜》),支持和反对者分别以傅璇琮与秦毅两人为代表。傅璇琮先生盛赞著作无论在理论拓展还
是实践创新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10]
。秦毅先生则对研究方式大加批评,对其“选本、互联网
页、评点、研究论文、唱和”5个指标的“50%、10%、20%、15%、5%”的权重计算方案提出质疑
[11]
。可证伪才是真正学术的特征,只不过定量
分析的反对者,学理的分析似乎还不够。
为繁荣学术,《社会科学》杂志刊发了一组文章,推动讨论深化。张三夕等人指出,由于古代文
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不可确定的变量则应当
避免使用计量分析法[12]
。白寅等人则对《唐诗排行榜》和《宋词排行榜》计算模型提出改进建议:
确立文献类型重要性的梯度,权重系数不但要设立文献类型系数、文献时代系数,还应当设立单篇文献影响系数
[13]
。王兆鹏教授撰文回应:文学排
行榜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最理想的状态是客观
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相结合[14]
。争鸣无疑对学术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每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统计方法与传统的考证方法,是相辅相成的。统计方法的优点是纵览全局,利于发现大块的构造。对于局部结构,它就无能为力,精雕细刻的工作还得让
位于考证方法”[15]
。数理统计专家李贤平教授27年前如是说。古典文学界也可大致分为侧重
文献整理和侧重文学阐释两大群体,虽本是同根生,争鸣却一直不断。如果没有古代文学千年的研究积累和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开发,当代古典文学的定量研究就会是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文献学和文艺学应互为表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需相辅相成。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范式,将为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指出新的路向。
毋庸讳言,尽管著作者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尽管著作者看重的是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作品在历代流传接受的变化过程,但限于定量方法本身的局限③、数据时限、学术普及和出版成本的考虑,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唐宋诗词的影响力,还是一种尝试,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全清
词·雍乾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和新世纪词学研究论著目录数据库,则憾未应用,
上一篇:必修1 教材分析
下一篇:出口美国茶叶面临“封杀”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