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3)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农学通报
态、色彩、质地协调统一,富于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湿地文化展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一般地,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为: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区域[1]。湿地保育区是以保护生态特征和生态过程为主,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功能展示区及服务管理区。3.1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可通过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工程,营造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开敞水面、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表2)。如河流湿地公园在水体局部处理中,设置不同宽度的溪流,分疏密点缀大小石块,并可在土石之间,配置葱郁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可采用自由曲线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等形式,形成“曲水流觞”的溪流景观[12-13]。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营
素组合,来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单元和划分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实现展示湿地自然特征,示范湿地合理利用,传播区域湿地文化等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态修养、陶冶审美情操。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即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功能,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2.2.2以人为本的原则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2.2.3美学原则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完整性以及奇异性等。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姿
表2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景观形态溪流浅滩叠水沙洲池塘、水稻田
适建环境
岸带植物郁闭度较大的河流湿地
有涉禽栖息的湿地公园公园入口,高差较大、水量充沛湿地中心水位较低的区域农耕文化发达的江南湿地
宜造意境
曲水流觞、茂林修竹,自由释怀浅水卵石、野草流水,静谧恬淡
高山流水,清新明快岛屿效应、一池三山,神秘深邃田园生活、乡土文化,宁静祥和
造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
3.2.1水质净化功能展示景观设计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该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构建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配置净化能力强、景观效果突出的湿地植物,设置可供游人进入的廊、桥、汀步等设施,来达到功能和景观的双重效果。如景观平面设置成“肾脏”形,水面则
为“肾脏髓质”,岸带植物可种植芦苇、香蒲,并点缀净化效果较好的植物如紫色花千屈菜、黄花鸢尾,粉色的雨久花等。另外,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展示湿地水质净化功能[10-11]。
3.2.2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设计该功能展示可以通过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达到湿地环境多样统一、鸟语花香的景观效果。
通过土壤种子库等技术恢复岸带植被,在林下空间种植耐阴、喜湿植物,增加景观层次,创造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观。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以及湿生草本群落到木本植物群落在空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个人简历易忽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