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2)

时间:2025-04-20

张曼胤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设计,并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和构成1.1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3-7]。1.2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2-3],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1.2.1湿地水体景观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沼泽、池塘、浅潭等静景以及跌泉、飞瀑、溪涧、涌泉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设施(如亲水台阶、平台、栈道),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另外,湿地公园内大面积的水体所形成的独特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观潮、踏雪、滑冰、听雨、赏月、抚浪、看彩虹等可以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景观。

1.2.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

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其形、干、枝、

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

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为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湿地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湿地动物的声音,如鸟鸣、蝉噪、蛙声等,可形成湿地公园独特的声景观,是湿地公园内天然的“留声机”。

1.2.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中特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见表1)。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运用对湿地公园景观构成要

表1湿地公园景观构成要素说明

景观构成

构成形态湿地水域

水体景观

湿地岸带近岸陆域湿地植物

生物景观

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利用湿地的生产方式

文化景观

改造湿地的历史印迹赞美湿地的人类活动

表现形式

沼泽、池塘、瀑布、溪流、喷泉等沙洲、滩涂,块石驳岸、湿生草丛等

亲水栈道,园桥、汀步等湿生、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等迁徙、放飞、觅食,环志等蝴蝶、蜜蜂、蜻蜓,蝉,蛙等

农耕、插秧、打渔等

京杭大运河、卢沟桥、都江堰、岳阳楼等

《赤壁赋》,赛龙舟

红色文化:红军穿越沼泽湿地,飞夺泸定桥等革命历史文化声景观:鸟语、虫鸣、蝉噪等自然气象景观:观潮、踏雪、赏月、听雨、抚浪等;夜景观

附属景观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