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政务内涵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1、简述电子政务的内涵
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电子政务这一概念在我国开始普遍运用。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对“电子政务”的定义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不同,电子政务在我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覆盖了执政党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政协机关和社会团体机关。
2、ICT是通用目的技术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信息通信业界对ICT的理解并不统一。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人的理解是ICT不仅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且还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至于业务会多到什么程度,这个工具会“智能”到什么地步,目前的概念还十分模糊。三网融合只是ICT的一个基础和前奏,IPTV、手机电视等恐怕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对于已经吹响转型号角的固网运营商来说,目前更多地把ICT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IT (信息业)与CT(通信业)两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传媒业都将融合在ICT 的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事实上,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欢迎。
3、陈述划分电子政务的主流观点
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进行的过程。目前,国内外比较普遍而认同的划分法是,将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发布(posting of information online)。这是电子政务的起步阶段。即政府仅通过网络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公共服务的静态信息,如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机构设置、职能介绍、成员名单、联络方式等;第二阶段,单向沟通(One-way interaction ),即政府除了在网上公布公共服务的信息,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站上下载表格、保税单等;第三阶段,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这个阶段的政府和用户可以在网上实现双向互动,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上下载表格,也可以提交表格,反馈信息和意见等;第四阶段,全方位网上事务处理(Full online tranctions),即政府与公众、社会、企业实现全面的互动,完成事件的处理。到了此阶段,政府的运作方式必然发生改变,进行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政府公共服务出现全方位的电子化特征。
然而,由于各国电子政务的实践并不一样,电子政务具体的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名称,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家徐晓琳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P424-428,武汉出版社,2003)做了系统的阐述,有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各阶段论又有好几种观点。四阶段论主要有欧委会的阶段规划、IDC的阶段规划、爱森哲的阶段规划,香港电子政务的阶段规划等几种观点;五阶段论主要有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UN/USPA)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开始出现网站、改善网站、网站互动、网上处理、全方位的政务整合五个阶段。六阶段论观点将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建设电子邮件和局域网阶段、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公众获取信息阶段;双向信息交流阶段、价值交易阶段、电子民主阶段、跨部门合作的政府阶段等。
无论怎样划分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其实质上都是按照网络建设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的逻辑顺序划分的,即按照从静态的、单向信息发布到动态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划分,相应地,电子政务的广度和深度也随着信息建设阶段性发展程度而递增。
4、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教
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有义务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信息。
二是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比如,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单位虽然是事业机构,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他们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掌握有大量的政府信息,这些单位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必须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轨道。这一规定,不仅针对监管制度的设计,而且适应随着经济社会转轨的加速,从经济性监督走向社会性监管的需要。
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考虑到一些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制 …… 此处隐藏:268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