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2024-08-28
发布时间:2024-08-28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前言:和上一篇一样,这一篇也是提供给大家聊备不时之需所用,这是根据王熙恩老师2007—2008年秋季学期的讲义和范围制作,叶红老师所讲与此未必相同,但是总之还可以作为参考的,请2010级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参考着你们的笔记对照来看。另外,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的作品选也可参照此复习。后面的附录是2008年秋天我帮部分大一同学制作的考试范围,根据叶红老师讲义制作,大家可对照使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12人。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为人生。在这个社团的倡导下,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以1925年为界分为两列,前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主张“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会刊有《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后期有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新月社/新月派 新月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标志进入后期新月派。
4.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但是《学衡》杂志也在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年,《学衡》停刊。
5.鸳蝴派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1912—1917)。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其成员大多是明末南社成员的后继者,写作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刊物《礼拜六》。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主张小说是“游戏”、“ 消遣 ”的工具。
6.独语体 独语体散文采用“自言自语”的形式,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从而使独语的内容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并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7.闲话风“闲话风”散文指作者和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亲切和谐的环境中谈天说地。“闲话风”散文的价值在于否定了“五四”时期盛行的“布道式讲演”类的启蒙散文。在超越的程度上,“闲话风”散文追求的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讲述。它通过与读者在内心层面上的交流使读者在聆听中自然产生联想、共鸣甚至诘难,从而完成精神交流的过程。
8.乡土文学/乡土写实派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9.主情主义 由郭沫若提出,主情主义小说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主人公的性格如何不是小说的重点,重点是他的情绪和感情。代表成员集中于早期创造社。
10.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是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给予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文学。
11.湖畔诗派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出版。他们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没有“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和彷徨。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代表作是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蕙的风》、《伊的眼》等。
12.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穆木天、王独清在《创造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诗论,提倡诗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这批象征主义理论倡导者,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象征诗派。这一诗派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对后来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13.纯诗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提出“纯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来担任”,提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等观点。其次,诗应有与散文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性质。“纯诗”的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4.《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它拥有一批撰稿人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后来分化为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群和以周作人为首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15.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是由周作人提倡的,他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是艺术性的”,而且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在审美取向上,着重于描写“凡人的悲哀”。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该派散文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闲话体”散文风格。言志派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6.《语丝》派 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的文化群体。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淦女士 、林语堂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语丝派比较执著于思想革命,以“提倡思想自由、独立判断”为宗旨,“催促新的产生,排斥有害旧物”,文风针砭时弊、不拘一格上,被人们称为“语丝文体”。
1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派在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徐志摩的文体自由华丽,多属冥想小品,如《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名篇。陈西滢主要有《西滢闲话》留世。
18.民众剧社 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并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
19.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也在积极推行爱美剧。不久,欧阳予倩等人加入,1923年,洪深经欧阳予倩的介绍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初期演出中上演的绝大部分是西洋剧,1924年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一次。
二、简答
1.简述冰心“爱的哲学”的含义
答:“爱的哲学”是生活在基督教环境下的冰心,受到泰戈尔哲学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理念。主张在爱的感召下,使原是冷漠的人变的“慈悲”起来。 “爱的哲学”是冰心诊治社会问题时开具的处方。这个处方的理想化十分明显。
2.简述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答:第一,在道德情感上否定故乡的非人世界与乡土苦难。乡土写实派作家对故乡的表述不是简单地“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而是以人本思想、人道精神以及平民意识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故乡固有的价值体系。在情感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一种道德式的悲悯和忧愤情怀,表述着对乡土社会本质的否定。在展现故乡的非人生活、故乡的苦难和乡间习俗的冷酷时,乡土写实派的忧伤和悲叹溢于言表。第二,在文化理性上否定传统文化的遗留与乡土之恶。这是乡土写实派较高层面的价值选择。在这一层面上,故乡小说展开了对历史文化传统中诸多荒原遗留与故乡大地一切原生或新生之恶的颠覆性批判。乡土写实派的文化批判意向,体现了一定的悲剧精神。
3.简述潘先生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答:首先,潘先生是一个战乱的受害者。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拖家带口的男人,他有责任保护全家人的安危。例如他多要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帜,分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其次,潘先生的灰色行为也确实背叛了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表现于他违心地写下为军阀歌功颂德的匾。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潘先生在内心深处对于兵荒马乱和强权者的憎恶,但是行动上却背叛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因此是一个灰色知识分子形象。
4.简述郁达夫与中外文学的关系
答:1872年出版的《花月痕》所开辟的“畸零者”形象对郁达夫的小说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相比之下,郁达夫对传统士大夫情怀的继承更为明显。他的小说也有“娼优仕子”模式,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
但是郁达夫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更深。留学日本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尤其是英国《黄面志》杂志的唯美主义流派,对郁达夫的影响非常大。唯美主义传到日本的时候,促进了日本私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郁达夫也正是在阅读佐藤春夫的私小说的时候,接受了英国唯美主义的影响。
5.简述废名小说的艺术特征
答:废名是语丝派内部分裂出来的乡土抒情派代表作家。乡土抒情派的特点是将“我”直接介入情节,把怀念故乡的质朴纯真、田园般的宁静和谐与乡风民俗的传神写照融为一体,主观色彩浓郁。在价值取向上,怀恋古典宁静的田园生活。废名的牧歌小说他不仅直接开启了30年代的京派文学传统,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代表作《竹林的故事》可谓最为成功的浪漫主义田园牧歌。
6.简述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艺术思想
答:胡适在《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思想。“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古典诗歌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这一理论为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规定了道路。
7.简述冯至抒情诗的艺术特征
答:冯至的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表现出艺术的节制。他着意追求诗的哲理化,使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沉思”的调子。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这样,冯至的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阴韵柔美,形成了“五四”诗歌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
8.简述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征
答:李金发诗歌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实践象征主义理论,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用意象来联想、隐喻、暗示、省略等,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第二,大量的,而且是自觉的运用文言词语,诗意朦胧迷离,诗句晦涩难解。体现在《弃妇》中。
9.简述周作人的言志散文及其实践
答: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是艺术性的”,而且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在审美取向上,着重于描写“凡人的悲哀”。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他的散文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闲话体”散文风格。晚年并创造“文抄公体”散文。代表作《北京的茶食》,《苦雨》,《乌篷船》等。
10.简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征
答:第一,文词的涩与简单。周作人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在他的散文中,随外可见这种文白杂揉,简单又自然的文词。第二,心绪的“涩”。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在作品中体现为极力地淡化情感色彩,把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第三,文章的“隔”。 他的文章写的大多是草木虫鱼类的东西和日常生活的琐事,表面看来没什么意思,与读者自然产生一种“隔”,不易读懂。第四,选材与叙事角度简单。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11.简述郁达夫的行旅散文及其艺术特征
答:30年代,郁达夫写了许多行旅散记和山水游记,先后结集出版过《屐痕处处》、《达夫游记》,并在《宇宙风》上连载过一组《闽游滴沥》。郁达夫行旅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满“现代才子气”。郁达夫喜欢从细微处入手,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虽然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情调。同时对古典诗词运用娴熟。第二,充满恣肆的性情。郁达夫的散文运用类似“闲话体”的方式,在不拘一格的倾诉过程中暴露了龌龊的官僚制度。例如第三,郁达夫的散文还有优雅的名士做派。例如《感伤的旅行》和《半日的游程》。
12.简述林语堂的散文理论及其实践
答:林语堂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林语堂该时期的散文集是《剪拂集》。其中名作为《祝土匪》一文。
13.简述京剧批判过程中各派别的观点
答: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了对京剧的批判。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主张戏剧全盘欧化。刘半农虽然认为京剧可以改良,但同时也认为传统戏剧到一定时期应该被“西洋式”戏剧所代替。欧阳予倩的态度较为持平,他认为戏剧的革新应从文学剧本入手,多翻译外国剧本以为模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传统戏剧的缺陷。鲁迅的“国粹”概念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14.简述欧阳予倩作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答:欧阳予倩的代表作《泼妇》(1922)和《回家以后》(1924)。两个戏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爱情不专引起的。《泼妇》着重批判腐朽的封建道德,虽然开掘尚欠深刻,却大胆地歌颂了被封建势力称之为“泼妇”的于素心愤而离家的反抗精神。《回家以后》鞭挞了受过美国“文明”熏陶的陆治平随意离弃自己妻子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五幕剧《潘金莲》(1928)是“五四”思潮影响而创作的。欧阳予倩把潘金莲写成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女性,侧重于揭露潘金莲犯罪的原因,锋芒指向以张大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还将武松写成一个旧的伦理观念很强的人物,比较精彩。武松在什么角度说都是一个流氓。
15.简述洪深剧作的艺术特征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答:洪深注意从非现实主义戏剧中吸取营养应用于现实主义戏剧。洪深在代表作《赵阎王》中把同样为非作歹,而又各具特点的人物表现在舞台上,借以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罪恶,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该剧由于袭用奥尼尔《琼斯王》的艺术手法,长段的变态心理描写,浓重的神秘色彩渲染,都为观众和读者所不习惯。
三、论述
1.论述新文学理论建设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及其影响?
答:一、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美文散文”,“言志散文”,“问题小说”
二、胡适:“白话文学”,“戏剧中的悲剧理念”,“作诗如作文”
三、陈独秀:“三大主义文学观”(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2.文学革命中白话文学论争的意义
答: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以白话为语言形式、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为具体内容的、具有现代性的新文学诞生了。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4、在文学革命高潮中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文艺思潮与作家群体的创作倾向及美学观念结合在一起,催生了文学社团的形成。这些文学社团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湖畔社、新月社、语丝社等。这些文学社团的涌现大大地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使五四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
3.鲁迅的知识分子小说是在进行批判启蒙还是颂扬启蒙?
答:批判启蒙,例如狂人的道路几乎是所有精英知识分子的共同道路。吕纬甫、魏连殳都是近代社会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一度缀厉风发,结果都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子君、涓生为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曾经是如此的坚强,向世界宣告“我是我的”,但是最终子君不得不回“家”,郁郁而死,而留给涓生的却是无穷的忏悔。《祝福》中的“我”竟然也是在“言说”的困境中背叛了启蒙的初衷。他们的最终结局就是永远停留在“潜在启蒙”的位置。这是新知识精英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他们的悲剧并不在于他们的“觉醒”,也不在于封建势力的强大,而在于他们首先无法超自身。这是知识精英自我超越的限度所在,也是国民性弱点的一个佐证。因此,对新精英知识分子的刻画,就成为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
4.鲁迅农民题材小说的批判性体现在哪里?其启蒙性如何体现?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答:在蒙昧者形象的行列之中,主要有《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愚昧且被侮辱被损害。这些老中国的子民不仅在文化存在状态上还离现代人很远,而且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说,也都是前存在状态的愚昧者。换句话说,这些愚昧的庸众,还不能称之为人。原因是旧文化的戕害和受损民族的自卑心理所致。鲁迅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蒙昧者的关注,不仅仅是同情和人道主义的高姿态,而且还有灵魂深处的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悲叹。启蒙性体现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
5.在颓废的语境中解读鲁迅的《野草》
答:第一,到处都充满着死亡、空虚和绝望的气息。第二,色情和爱欲的突出描写。第三,迷幻唯美的梦境描写。
6.试论郁达夫小说主题的两面性
答:第一,一个青年的唯美主义的自然性追求在现实世界中的溃败。根据是他有“田园牧歌生活的理想”、“有读浪漫主义诗作的爱好”、“有对圣洁情感的执著”,但是这一切内在性的要求在现实世界以及自己身体的生物倾向方面遭受了巨大挫折,如以上“不能控制自己的躯体”、“偷窥女人洗澡”、“偷听别人野合”、“去色情场所”等,都因为与自己的“唯美主义的自然性追求”不符而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因此,“他”的选择不是肉欲的,而是唯美主义的,是精神性的色欲。虽然不排除现实世界中的“肌肤相亲”,但是肌肤相亲的对象一定要有“高原刈稻女”的格调。
第二,启蒙读者要进行内在的自然唯美的性追求。这就是人的解放的核心。性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因此,《沉沦》大胆表现一个人的情欲压抑,不仅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而且受到周作人(当时权威教授)的肯定。
7.试论张恨水《春明外史》作为通俗小说的成功之处
答:第一,男女主人公(报业人士杨杏园和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青)的故事贯穿前后,初步将“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社会言情小说编制成为一个整体;第二,平民视点、平民价值观、平民代言人的基调;第三,反大团圆模式,增加了通俗小说的悲剧性;第四,虚构性增强,意味着张恨水通俗小说的艺术想象力有待于飞升。
8.论述新月派的新诗理论及其实践
答:理论: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诗的形式格律化。第一,新诗格律要有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第二,新诗格律依附于诗的精神。第三,翻译和移植外国诗体形式。实践:⑴闻一多的创作实践:浪漫主义的《红烛》,实践了新诗格律理论的《死水》,思想上向“均齐和谐”的东方美学观靠拢,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使诗歌中充满沉郁的风格。⑵徐志摩的创作实践:第一,执著的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 第二,对诗的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敏感。第三,回归生命本体。
9.《女神》的疯癫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答:第一,破旧立新的精神——《凤凰涅槃》;第二,放纵的爱国情怀——《炉中煤》;第三,张扬叛逆的个性力量——《天狗》。
10.《女神》的文学史地位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答: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女神》奠定的,而《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所谓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标志着新诗初期创作最高成就的现代诗歌经典。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普通读者评价不高,另一方面文学史家却评价很高,这就是“两极阅读现象”。应该说,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是郭沫若诗歌出现“两极阅读”现象的两个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女神》的诗歌艺术虽然建构了新诗运动的里程碑,但局限也在于它的艺术不成熟。这也是为什么郭沫若没有引起诗歌潮流的主要原因。
11.结合《琳丽》和《打出幽灵塔》,分析白薇创作的艺术手法及思想特征。
答:这两个剧本都是以女人为主人公,其中融进了作家自己的唯美主义玄思。
《琳丽》除了第一幕是实景外,另外两幕都是梦境,所以是一部梦幻诗剧。她把自己的爱人比作“一朵鲜艳的血色蔷薇”,把自己死后那“冷冰冰的青石墓碑”想象成“一团晶莹的爱”,把情爱的天地比喻成“幽静嫩绿的绿园”,她说紫蔷薇是因为美神恨爱神“太落现实”,于是就在蔷薇园里一株蔷薇树下,用自己的“想象和热血”抱着花蕾露宿了一夜而长出来的。而琳丽死时,也是“穿着一身洁白的绢衣,周身佩着蔷薇花”,跳进一个“群峰环绕的山谷中”的池子里。《琳丽》是一部典型的三角恋爱的悲剧。琳丽和漓丽都爱上了琴澜。琳丽如同王尔德的莎乐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之爱,琴澜则像《莎乐美》中的乔卡南,偏于精神之爱。所不同的是,琳丽最终选择了自杀,以结束一场唯美主义的恋情。
《打出幽灵塔》通过对乱伦之恋的描写,设置紧张的剧情,主题是女性必须通过联合起来来“以暴制暴”,是一种典型的女性主义。但是实质上是通过唯美主义来描写死亡,少女“微笑着”死去。同时对女性主义的关注也是通过“欲望的自主选择”来体现。
12.试论田汉戏剧的主题特征
答: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艺术、爱情以及真实人性”的唯美主义探寻。如《梵峨嶙与蔷薇》中唱大鼓的女孩儿柳翠,美丽、善良、自尊自爱,出污泥而不染,为了所爱的琴师秦信芳能出国深造,不惜去作别人的妾。《古潭的声音》中,作为“永远的诱惑”的“古潭的声音”,在田汉自己看来“具足了人生之真谛与美的福音”。因此,这是他追求“人性之真”的充分表现。其它如《南归》等也都渗透着田汉对于艺术和爱情的唯美之思。尽管田汉的新浪漫主义好像不切实际,但是他的理想主义确实难能可贵。
第二,偏执于“精神与艺术的伤感旅行”。《梵峨嶙与蔷薇》里的秦信芳自称如大雁般“飘来泊去”,这种自我的无所归一以及“生活在别处”的迷惘在《南归》和《古潭的声音》里表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古潭的声音》中的美瑛虽然被诗人唤醒,却又被“古潭的声音”唤去,并且永远不归了。田汉偏执于“精神与艺术的伤感旅行”,从而使他的戏剧附着一层神秘的诗性色彩。
第三、斥责和批判“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这一部分作品更具有社会批判性,而且越来越强烈。《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的主人公都经历了“爱之梦”或“艺术之梦”的破灭,从而正视了“社会的真实”:这个爱情变成“买卖”、整个民族“中了破坏狂,把创造的气力慢慢给消磨完了”的国家,是不会容纳“真美”的。《名优之死》则进一步指出两种“美”的失落:女伶刘凤仙的“堕落”和名优刘振声的“悲壮之死”。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田汉早期戏剧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唯美主义的诗性语言和感伤的情绪流露两个方面。不过这两个方面是合而为一的。田汉该时期的语言或炫耀色彩的绚丽:“那雪山脚下的湖水,还是一样的绿吗?”——“绿得像碧玉似的。”“那湖边草场上的草,还是一样的青吗?”——“青得跟绒毡似的。我们又叫它 碧琉璃 ”(《南归》)。或排列奇瑰的物象:“埃及模样的围巾啊,黑色的印度绸啊,南海的绸鞋啊,红帽子啊,……天才的乐谱啊,南国奇花制成的香水啊,杨玉环爱吃的荔枝啊,鲛女哭出的珠子啊,我把你们辛辛苦苦弄到这里来,她走了,你们也没有生命了”(《古潭的声音》)。或运用诡奇(新奇)的比喻与联想:“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美的地狱里去啊!”(《古潭的声音》)“翠姑娘,你是火中舞蹈的蔷薇”(《梵峨嶙与蔷薇》);“我像海底的鱼望着水面上透进来的阳光似的等了你三年了”(《湖上的悲剧)。这样唯美而又感伤的语言追求显然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却大大增强了田汉剧作的文学性,对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是有独特的贡献的。
13.分析丁西林戏剧中“说谎”的艺术。
答:利用剧中人物机智的“说谎”、“欺骗”、“搪塞”来制造喜剧效果,是丁西林的惯用的喜剧艺术方法。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一只马蜂》(1923)写的就是一对现代青年男女,一面追求“自然”的人生与爱情,一面却要以不断“说谎(遮盖)”的方式来表达(追求)爱情,而剧中急于“为儿女婚事帮忙”的男主人公的母亲吉老太太(以及观众)却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处于“(不自觉地)被欺骗(以至捉弄)”的地位,这就产生出一系列的“悬念”、“误会”、“出乎(剧中人与观众)意外”的情节的“翻转”,以及“言”此“意”彼的语言的分裂……等等喜剧手段。
说谎的机智与快乐是《一只马蜂》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情节。如余小姐:“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吉先生:“是的,你可不可以陪我?”余小姐:“陪你做什么?”吉先生:“陪我不结婚。”正是“现实的婚姻”(吉老太太)与“审美的爱情”(余小姐和吉先生)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观念),构成了全剧的喜剧冲突。当然,冲突的结果一定是“审美爱情”的胜利。因此“说谎”最终必须指向“澄明”以完成观众的审美期待。例如《一只马蜂》的最后,吉先生突然双手拥抱余小姐,要打破谎言的遮掩,公开表示爱情;余小姐失声大喊,结果引来了老太太与仆人;吉先生立刻作“戏”,问余小姐:“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余小姐随即答以“喔,一只马蜂!” 1925年的《压迫》也采用了“欺骗”的手法。房东老太太为了安全,只愿租房给有家眷的客人,女儿却根据“同性相斥”的原则只愿要单身的男客人。男主人公在女儿在家的那天,付了房租,搬来这一日,又碰着老太太在家;于是,房东老太太根据 “规矩”要男客搬走,男客则根据“契约” 非租房不可。双方非此即彼,形成僵局。这时女房客出场,她弄清缘由后,灵机想出“说谎”的办法,由自己假扮男客的家眷,最终一切圆满之后,男客忽然转过身来,问刚刚扮演妻子的女客:“啊,你姓甚么?” 女客则张口结舌:“我……啊……我……”喜剧效果因为“谎言”的被揭露而达到高峰。
就以上来说,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也为中国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附录:2008级现代文学史(上)考试范围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一、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鲁迅知识分子小说叙事模式的理解:
答:鲁迅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模式基本属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闰王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例如,《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去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理过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而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去,从而完成了“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的圆圈)。
二、简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周作人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一、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文章的选材大多平凡琐碎,但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
二、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他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徘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已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三、周作人的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三、简述郭沫若《女神》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
答:《女神》是“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带有“狂飙突进”色彩的新诗。郭沫若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用蕴含着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诗句,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写出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在《女神》中,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体现了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艺术特点方面,《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从这样的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在这些形象上诗人寄寓了他的世界性
汉语言文学不可不备的资料
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炽烈追求。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以上几个方面,就构成了《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同时,《女神》中有一部分作品,主要是早期诗作,也不乏“崇尚清淡”之作。
四、分析茅盾小说《虹》的主人公形象
答:《虹》的主人公是梅行素,她是一个始终采取挑战态度的女性,“喜欢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五四”新思想对梅行素具有巨大吸引力,那些“抨击传统思想的文字给她以快感,主张个人权利的文字也使她兴奋,而描写未来社会幸福的预约券又使她十分陶醉。”当她婚后发现个人权利和幸福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也有过“一些摇惑,一些焦躁,更有些颓唐”。梅行素开始时对丈夫柳遇春的俯首帖耳,展现了婚后的梅行素心理矛盾。可是当梅行素的挑战性格再次恢复时,她单独来到上海,在梁刚夫马克思主义教育下,走向了集体主义的道路。 应该说,茅盾要为知识女性走向集体主义道路寻找心理根据,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虽有所批评,但主要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的叛逆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作家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她们可爱可同情,那便是作者描写的失败。”
上一篇: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下一篇: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