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期中作业答案(12)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考评作业答案
李白不过标志着这样一个时刻:如李泽厚先生所言:“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郝世峰先生还指出,这种被他称为“盛唐士风”的精神特点,投射出了这一时期对庶族士人的解放。它唤起了广大中下层士人的希望与幻想,使他们生出进取的活力、乐观的信心和竞争的胆量。简言之,“国家的繁荣强盛,科举的实行,综合构成了一个适合人才成长和滋育个体意识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为实现个人意志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出现了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行为之主宰者的可能。所以,这个赋予个体生命以理想色彩的时代,必然会在士人心中唤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的、理想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精神。”(参见《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卷第三编
第一章)
而李贺所处的时代与盛唐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李泽厚先生指出,从中唐开始,大批世俗地主知识分子“或享乐,或消闲,或沉溺于声色,或放纵于田园,更多地是相互交织配合在一起”的现象,以为这投射出庶族地主阶级日益在各方面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的现实,投射出“现实总不是那么理想,生活经常是事与愿违,皇帝并不那么英明,仕途也并不那么顺利,天下也并不那么太平”的历史局限性,而士人们一度曾热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所生活和奔走的前途,不过是官场、利禄、宦海浮沉、上下倾轧,所以,就出现了“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再需要征服和进取精神了,而“心灵的安适享受占据了首位 。(《美的历程·八韵外之致》)
我们所大量征引的郝世峰和李泽厚先生的观点证明了精神分析社会学的一个论点,即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独特的特点,是他对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做出的调适的结果,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欲望促使他必须对环境做出某种调适,在这种调适过程中,一些个人的性格、气质和某些心理特征发展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李白和李贺在《将进酒》诗中表现出来的差异,首先是性格、气质、心理和精神的差异,到了中唐,盛唐那种巨大的精神主体已经不适用了。因此,这两种差异投射出盛、中唐两个时期精神主体的变化和差异,而作为其变化前提的历史条件,则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和冲突。
11.杜甫五律中对仗的欣赏
律诗中的对仗,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是表情达意,因此,看一个对仗精彩与否的标准,第一个应该审视它描写景物、描述事件或情景究竟怎样,表达思想或情感究竟怎样。作律诗的大手笔如杜甫,可以自如地驾驭这种规则,用以准确、细致、别出心裁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让心思成为规则的奴隶。所以胡应麟称赞杜甫“笔力变化,极于近体”,特别是“当其神来境谐”的时候。杜甫在律诗规则中的“错综幻化”,真是“不可端倪”,像李梦阳所称赞的那样:“唐法律甚严唯杜,变化莫测亦唯杜”(李梦阳语)。
律诗的对仗忌讳重复、单调,于是便衍变出另一个不成文的审美标准,对仗的两联愈超出常人的联想和构思,就愈精彩。讲律诗作法的常说颈联需要转,也叫“宕开”,即要拉开与颔联的对比的距离。这一笔“宕”得越远,“宕”出千里之外,才见出思力、笔力纵横的力量和魄力。当然,颈联“宕开”与颔联的距离,并不是要说出与全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来,不是要离题万里,而是还要在尾联极有力地收回来,如悬崖勒马,如万川归海,造成一种在稳定的统一中有大开大阖变化的效果。我们根据这个审美标准,来看一看杜甫的一些例句:“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遣兴》)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旅夜抒怀》)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泊岳阳城下》)这些诗句都是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于写景言情,杜甫可以从堂皇的立论或深沉的感慨一笔就转为阔大宏丽的自然意象。
然而杜诗中还有一些对仗,其间的转接不是那样的纵横矫健,而是平江潜涌、细雨无声式的变化,如“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