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3)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教育科学研究2010′1
1.问答中的言语沟通与交流
问与答是社会交际的常用方式。如果你想进行交际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便是提问(咨询、询问),当然,你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起他人回答的意愿和欲望,这里面有“问”的艺术;面对一个提问,即使你不能很好地回答或解答,但你能以积极的态度和探寻的热忱来努力回应,你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为,这里面有“答”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问题不能回答(解答),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教学进程,但并不尽然。问题没有被解答而沟通与交流仍能发生,提问者可以通过不断调整问题的视角、聚焦、限度和难度等来引导应答者对问题的参与和再思考。教学中,对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得到或没有立即得到一个答案,未必是一件坏事,恰恰可以通过它来加深多种方式的沟通与交流———高速而快捷地到达目的地,我们会失去许多沿途的风景。
问答中的有效言语沟通与交流首先取决于问语的明确和具体。问语的关键用词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关,这需要教师对学生会将什么知“有的时候在传识经验带到学习情境中来作出估计。
播中如果我们仅仅思考我们赋予某个词汇的意义,那么我们就总会遇到问题。尽管‘我们’了解我们指的是什么,但问题是,对于那些我们的交流对象来说,我们所使用的词汇会带给他们些什么呢?当我们思考语言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必须从两方面同时思考,即外延语义(客观的,字典含义)以及隐含语义(主观的,个人的含义)。”[4]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无从回答或回答不好,症结不在于学生对“问题”不懂,而在于提问对问题的表述不清。但是,“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他会提问,
56
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地能回答他的问题,若不能回答则是对知识的不理解,很少认真深入地思考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其提问,每当作这样的思考,也很自然地把责任推到学生一方,而很少考虑提问本身的原因和应负的责任”[5]。
课堂提问大多运用口语形式表达,当由提问引发进入沟通与交流阶段则更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有它自身的缺陷,即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对于有些专业性、不常用的关键词汇,口语提问中应有特别的解释,如用“这个(某某词语)的意思是……”“我的意思是……”来作具体补充以增强关键语汇的清晰度。口语提问也有它的语言优势,即它可以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高低缓急、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长短强弱来传递或强调教师的特殊信息、情感和态度。当教师试图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应该通过语音来传达:问的是什么?如何表述问题的?为什么问这个?这些都可以成为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关键。
课堂提问实验与研究专家丹东尼奥指出:“我们将怎样处理学生的回答?我们怎么知道学生确实明白他们正在讨论什么?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如果我们准备让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是三个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6]为此,他列出了另一研究者盖尔的“高质量学生回答”的五个属性:清晰性:学习者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词完全可以理解,不带丝毫含糊,也不存在说话不完整或者思维混乱的现象;精确性:学习者的回答不存在事实性错误,是以正确的信息为基础的;确切性:学习者很明确他(她)在跟谁说话以及在谈论什么话题;支持性:学习者提出各种理由、事实或例子来支持他(她)的陈述,或者他(她)会解释构成自身观点的标准或假设;复杂性:学习者的回答表明他(她)意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正在讨论的问题,而且在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看法之前,他(她)必须考虑多重观点的影响。[7]
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反应和不同水平,进行指导和引导,便于实现有效的和深度的沟通与交流。
2.问答中的非语言沟通与交流
非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指不凭借词语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非语言沟通与交流大多与语言沟通与交流相伴而生,但也时常具有超越语言而独自承担信息、情感和态度的沟通与交流的功能。
非语言沟通与交流主要通过神情、目光、体态、动作、环境和空间来体现。教师或学生提问时的神情直接影响对方的应答反应与态度,特别是目光的接触能够传达问与答的期望、诚意、兴趣等,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实施鼓励和调控。体态是身体语言或肢体语言,人体动作学(Kinesics)研究显示,交流中动作和姿势是听者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源。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自然地向学生前倾或向学生走近,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兴趣,是对进一步沟通与交流的暗示和鼓励。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回答时体态语的观察与把握,也是进一步沟通与交流的契机和线索。有研究者曾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种种神情与心理反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下一篇:叙事中的抒情——读李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