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体积教学设计(精选12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锥体的等积定值,锥体的体积公式。
(2) 理解“割补法”求体积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公式的推导过程,即“割补法”求体积。
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 教具:
三棱柱模型、多媒体
1、复习祖暅 原理及柱体的体积公式。
2、等底面积等高的任意两个锥体的体积。
(类比于柱体体积公式的得出)。首先研究等底面积等高的任意两个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取任意两个锥体,设它们的底面积都是S,高都是h。
(创造祖暅 原理的条件)把这两个锥体放在同一个平面α上。这时它们的顶点都在和平面α的任意平面去截它们,截面分别与底面相似,设截面和底面顶点的距离是h,截面面积分别是S1、S2,那么:
∵S1/S=h12/h2,,S2/S=h12/h2,
∴S1/S=S2/S,S1=S2。
根据祖日恒 原理,这两个锥体的体积相等,由此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锥体的体积相等。
3、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为研究三棱锥的体积,可类比于初中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在初中,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前,已知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此,将ΔABC“补”成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ABDC,然后沿其对角线BC,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对称性,得到的ΔABC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为:SΔABC=1/2ah,(a其底边长,h为高)
而今,欲求三棱锥的体积,亦可类比地借助于已知的柱体体积公式。
能否将三棱锥“补”成一个底面积为S,高为h的三棱柱呢?
[可以]以AA'为侧棱,以ΔABC为底面补成一个三棱柱。
也采用“分”的方法,这个三棱柱可分成怎样的三棱锥呢?
(图形没有打印)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如图就是三棱锥1,和另两个三棱锥2、3。
三棱锥1、2的底ΔABA'、ΔB'A'B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顶点都是C)。三棱锥2、3的底ΔB'CB'、ΔC'B'C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顶点都是A')。
∴V1=V2=V3=1/3V三棱柱 ∵V棱柱=Sh ∴V三棱柱=1/3Sh
最后,因为和一个三棱锥等底面积等高的任何锥体都和这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所以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锥体(棱锥、圆锥)的底面积是S,高是h,那么它的体积是:V锥体=1/3Sh。
推论:如果圆锥的底面半径是r,高是h,那么它的体积是: V圆锥=1/3πr2h
4、锥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练习1:正四棱锥底面积是S,侧面积为Q,则其体积为: 。
练习2:圆锥的全面积为14πcm2,侧面展开图的中心角为60°,则其体积为 。
练习3:边长为a的正方形,以它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弧,沿弧剪下一个扇形,用这个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筒,求它的体积。
5、课堂小结:1°割补法求三棱锥的思想。
2°锥体的体积公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几何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研读完教材后,自己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与圆柱构建起联系,还不会使学生感到生硬?
(2)学生对三分之一好理解,怎样去认识是等底等高的柱、锥。
(3)大家都知道本节课必少不了学生的操作,怎么操作才是有效操作?怎么操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体验这个过程?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挖掘到圆锥的体积吗?能不能再深入一些?
3、自己的创新认识:
首先,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的根本是一致的都是要把握住“谁在学?怎么学?”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个公式,而是学会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体验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点、线、面、体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转化、对应、比较等数学思想。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段的同学来讲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自己又有一定探究能力,对于圆锥体积的知识相信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认识到哪儿了?了解学生的起点,为制定教学 …… 此处隐藏:145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