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小石潭记教案(精选20篇)(八年级小石潭记原文)(10)
时间:2025-05-10
时间:2025-05-10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字词汇。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型】
综合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
二、本课教学目标学生读。
三、学习新课内容
1、检测学生关于作品、作者有关内容的收集情况;
2、教师出示关于作者及本课写作的背景知识。
学生出示资料。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找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同学齐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齐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
2、思考讨论问题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⑷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
⑸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学生抢答。
学生讨论。
学生组长回答。
六、精读品味
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2、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3、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学生选择。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小结。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