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朱熹 格物致知论)(2)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朱熹的科学研究,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体认超自然的天理,这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的科学研究明显带有古代科学的经验性、直观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他对自然的观察与近代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他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前人的科学知识而展开,这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又必须看到,朱嘉的科学研究是在中国古代科学背景下进行的,应当予以历史的评价,切不可简单地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需要指出的是,朱窘在科学研究中重视对自然的亲身观察,并以此验证前人的科学观点,或据以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这无疑是具有科学精神的。尤为可贵的是,朱嘉的科学研究是富有成就的。他关于宇宙结构中处于中央的地何以不坠的独特见解,弥补丁张衡以来浑天家所谓地‘缴水而浮,,、“天表里有水’’的严重缺陷,把浑天说提高到新水平。④对于前面所引朱蓑语:“天地始韧混液未分时……”和“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李约瑟认为,这在古生物学史和地质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李约瑟还认为,“朱嘉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②,比西方早出400多年。对于朱窘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李约瑟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④。正是由于宋震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且取得了不少科学成就,有学者认为,朱嘉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⑨朱熹通过他的格物致知论,在学术上为科学争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还身体力行研究自然,而在这之前,科学是被排斥在学术之外的。因此,朱嘉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朱窘的思想后来被当作官方学术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00年间占主导地位,他的格物致知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