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唤醒学生的生命力作文)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笔者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升华,即所谓“文以载道”;只有工具性的语文,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有人文性的语文,也好像虚幻飘渺的空中楼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行为中不断加以落实,以进入我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然而,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有些教师不是偏重工具性,就是偏重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这个“度”。我以为,教师必须以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丰厚的人文底蕴,积极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传递给了学生必需的语文学科性知识,特别是那些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策略性知识,还要看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性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与张扬,学生是否在精神上得到启迪生命意识上得到强化,获得难能可贵的生命意义上的成长。《荒岛余生》这篇课文,出自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充满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那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冒险的精神,从而被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誉为青少年必读的一部书。这篇课文正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极好载体。
最近,笔者研究了一个此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为了这种唤醒,教师作了精心准备,并在师生互动、资源生成的过程中及时捕捉智慧的火花。
一、发掘文本的生命养料
一开始,教师从学案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与感知文本紧密联系起来,抓住一个关键词“孤独”,让学生找出它的近义词,如“孤零零”、“孤寂”、“孤立无援”、“寂寞”、“与世隔绝”等。在我看来,这并非只作词语训练,而是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这一训练,对荒岛的环境有了大致印象,从而为下面的深入解读张本。在这种“孤独”得几乎令人发疯、窒息的逆境中,鲁滨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学生从文本中发掘到了大量信息,比如“他没有生产工具”,“他没有衣服穿,没有抵御野人、野兽的防御力”,“没有人可以交流解闷,没有地方住”。然而,鲁滨孙并没有彻底沉沦下去,而是从“坏处”看到了“好处”,重新树立起要“活下去”、要“好好地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由此,学生还想到,“与同伴相比,鲁滨孙是幸运的”,不但能侥幸生存下来,上帝还“不可思议地把失事的船送到他身边,使他得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说明上帝对他的眷顾,也可能有一天会在上帝的帮助下脱离此地”,甚至“三本圣经、一只狗一只猫,也能够给他带来精神安慰”。
这种对文本的发掘,在整个实录中比比皆是。通过有效发掘,加上教师善于引导,如呈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呈现海明威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呈现西方谚语“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以此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可贵。
二、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满足于对文本的信息处理、表面感知,而是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挖掘,去触摸字里行间砰砰跳动的生命脉搏,获得真切的生命体验,感悟生命的至高无价,以及生命在与各种困难的搏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永不妥协的品质。这种品质弥足珍贵,像光芒四射的思想薪火,亘古流传,绵延不息。
这种体验的方式有:
1.倾情朗读
比如,教师在学生了解鲁滨孙整个心路历程之后启发道:“他是幸运的,得到了很多东西——充足的物质条件、精神的安慰,有了这些就可以活下去了,这些理由集中在文中哪个地方?”学生齐声回答道:“是‘好处’与‘坏处’的对比中。”然后,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读之前教师作了一项必要的准备:“请其他同学给提提朗读的建议,指导一下。”这种以生评生、以生导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说道,“女生读‘坏处’时可以把人称改成‘你’,语气上可以读出一些嘲笑”;“要怀着不同的心情读,读‘坏处’时要读出绝望,读‘好处’时要充满希望”;“读‘好处’时要有反驳的力量”。教师也建议道:“读‘坏处’时带点同情,低沉,绝望;读‘好处’时坚定一点。”这哪里只是朗读指导,分明是在帮助学生在作生命意识的体验。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加深了生命体验,并把体验真切地表达出来。
2.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人 …… 此处隐藏:100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