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电(6)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A.“我”这次是“永别了舒适的老屋,而且远离了舒适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B.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C.“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对待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何不同?
D.你认为课文倒数第三段中的三个“辛苦”意思一样吗?该如何理解?
E.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副“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副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F.该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关于“路”的几句话?
3.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4.合作探究:
关于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讨论后明确: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命运的描述,生动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面貌,深刻的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效果检测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这句话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明白: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
五、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六、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孤 独 之 旅 备课时间:
-- 曹文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1.体会成长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
2.标题的含义。
3.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6课时)
一、自主学习
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撩逗( ) 狗吠( ) 胆怯( ) 掺杂( ) 肥硕( ) 撅断( ) 嬉闹( ) 稠密( ) 戳破( ) 凹地( ) 抠门( ) 雍正( )
2.解释词语
家底: 厚实:
嬉闹: 纯粹:
撩逗: 掺杂:
稠密: 肥硕:
一落千丈: 歇斯底里: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的每一个层次。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五、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基础巩固部分。
《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总第1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 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二、师生互动: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
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三、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