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电(5)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作业布置
1.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2.完成《榜样学案》课时作业。
七、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13课时)
故 乡 备课时间:
--鲁迅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主题。
2.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3.学会分析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 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查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做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1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这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重者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航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 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写作背景,认真的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3.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4.教师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A.找出小说的线索。
B.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C.简要复述故事。
4.学习效果展示,教师简要作结: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 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的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 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 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 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从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和故乡。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阴晦( )瓦楞( )毡帽( )秕谷( )脚踝( )獾猪( )颧骨( )
髀( )寒噤( )廿年( )潺潺( )祭祀( )伶俐( )伶仃( )
愕然( )嗤笑( )鄙夷( )瑟索( )惘然( )恣睢( )
2).解释词语
萧索: 嗤笑:
展转: 鄙夷:
阴晦: 无端:
愕然: 恣睢:
隔膜: 瑟索:
3).完成下列表格
少 年 闰 土中 年 闰 土
外 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 生活 的态度
四、课堂小结
围绕小说的叙事线索以及小说 …… 此处隐藏:110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