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实录及评点(春教学实录第二课时)(5)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4、生命的灵气:
《春》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你看,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在草丛里眨着眼睛;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使景物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5、精美的结构:
《春》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教学本文时,在开课之初就当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这种总分总的结构。至于前后句子在内容和修辞方面的呼应,在合适的情况下稍加点示即可。
史:很好。你是用“心”在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你自己独特的视野、个人颖悟的解构。不过,我们常说,说时容易做时难。课堂教学,它不是教师单边的行动,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那么,课堂上,怎样达成师生的这一种互动和交流呢?
熊:在这一点上,我始终遵循自创的语文课堂教学十“最”原则:
1、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
2、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3、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4、教师最大程度地闲下来,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
5、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史:这是熊芳芳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法”。你肯定还想结合《春》的教学具体地谈,但我的栏目版面有限,这方面有什么想法,以后通过其他方式聊。回到课堂教学上来,我想听听你的教学后的反思。
熊:感慨很多,我想集中谈以下四点:
1、时间:
如果这是一堂“竞赛课”,我绝对会输得很惨。因为它整个流程所花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因为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在强行宣布“这是最后一个发言者”时,在同学们重重的叹息声中咬咬牙才能结束。
他们想说的太多,文章的可读性太强,走马观花会令他们不满足,我自己也不会满足,而且也不忍心。由此可想到,公开课是否无论什么课文都只能上45分钟。教学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于课堂的整体设计是否真能在45分钟之内明确地体现出来?这45分钟内,学生该不会食不果腹,或者至多混个半饱?
2、镜头:
我们学校只有一台摄像机,起先摄像的老师将摄像机放在教室的后边。当然,这是最常规最标准的做法,一直以来,镜头对准老师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是我向摄像的老师提出要求:将镜头对准学生。因为他们是主角,他们是主人。虽然镜头中的我总是“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至多也不过是偶尔露个侧面,但是我的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个个生龙活虎,整个课堂活色生鲜。我想,电影导演在拍戏的时候常常会强调配角不要抢主角的戏,教师的角色是否一定能够用“配角”来定位我还不能断言,但是学生是主角却是肯定的,让学生做镜头的主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占尽春光才是课堂永远的主题。
3、姓名:
读到不少的教学实录,耳边也总是响着强烈的呼声:学生是主角。所有的教学实录中,我从来没有认识一个所谓的“主角”,他(或她)姓甚名谁?有怎样的个性?在这个课堂中又在怎样的成长与发展着?全都不得而知。倒是记住了许多不是主角的“主角”。所有的学生都只是配角而已,是衬托红花的绿叶而已。他们的名字不是“生1”、“生2”、“生3”,就是“生甲”、“生乙”、“生丙”……所以,在这篇教学实录中,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要郑重地记下他们的名字,因为那些课堂当中的理解和发现是他们自己的创造,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体验,我甚至可以说,他们拥有那些知识和智慧的产权。我必须给予真诚的尊重。
史: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最佳方式。愿你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下一篇:《理想》课时训练(理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