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4)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徐思源:点拔式的。
黄厚江:融合在读的过程中,其实如果她有意识的话,还可以带到很多的所谓语言点,我们用一些老师的话来讲,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带到很多很多的语言点。
方智范:黄老师我插你一句,我注意到那个钱老师上《岳阳楼记》的时候,她在进入赏读环节以前,她的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学生提出的字词理解问题。
黄厚江:对,那个比这个相对来讲就更好。
方智范:那个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学生有些问题他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在课堂上再去搞,有些觉得有点疑虑的,或者不理解的,学生提出来,她搜集了以后展示,把那些地方去解决,然后进入赏读,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言文关系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理解文本和欣赏文本,这个关系要处理好。就欣赏文本必须以理解文本为前提。
黄厚江:还有一个就是刚才徐老师讲的,欣赏文本,其实也可以促进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就是我想如果就是解决除了集中以外一个诵读可以解决,其次就是抓住关键句去解决。这个我觉得像初中里的这个短课文,高中里都是长课文,为什么很多老师时间不够呢,一篇《鸿门宴》一串下来多长时间,串讲,讲五课时,我经常讲,讲死人的,教师也讲死人的,讲到学生睡觉,学生也讲死了,实际上你如果把一篇文章,你对于学生的情况很了解,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我们来解决,第二个你觉得应该是他的问题,文本的重点,抓住几个句子,你像《诗书》那篇课文,包括今天《狼》这个课文也是,你抓住几个关键句子解决一下,我看就可以把需要落实的,一些东西落实到位,就是从关键句去契合。
方智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黄厚江:对所以刚才哪位老先生讲的,举一反三也是这个意思,一狼洞其中,你把这个“洞”字到位,可能给你解决好几个问题,而且真的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列出来所谓词性转化等等也不典型的,不典型容易泛化,我们现在有很多认真的学生,很可怜的,他第一节课开始,就这个转化不转化,那个转化不转化,然后他问老师,搞的我们老师神经病。
方智范:高度理性化的学习方法。
黄厚江:是这样的吧?闹得老师没办法回答问题了,你刚才讲的这个字字落实,这个字字落实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是关键问题,其实你说落实不了,这里是反映两个问题,第一该落实的,落实什么东西,第二个落实到什么地步,第三个不落实也是一种落实,就是这样想,你怎么可能,你古代汉语专家,像方教授你们在大学研究知道的,有很多“而”和“亦”没有专家落实,我们就告诉了这个没办法落实也是一种落实,尤其长期的所谓简单的字字落实,现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什么标准,凡是问你老师,这个老师说不出来什么用法,你这个老师水平就臭,进入这种病态。
徐思源:还有就是现在我们教高中的老师有个感觉,就是初中不少同学上来,因为初中老师是字字落实教的,然后刚才傅老师看到,那个学生的书本上都是记了一些白话文的翻译。
傅嘉德:这个其实不是字字落实,他是按照它的意思,就这么写一个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字字落实该落实的他没有落实。
徐思源:现在我们的学生是什么呢,他就是不是背古文的原文了,他是背那个白话译文,然后就是一一对应。这个词就是什么意思,然后连虚词也就是什么意思,那就实际上把语法系统都搞乱了。
方智范:这样就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徐思源:就像读英文,在标那个用汉文去标音一样。
傅嘉德:这里其实还牵涉到一个学生观的问题。就是你该讲什么,讲哪些语法现象,讲哪些语言现象,实际上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他哪些是真正的障碍,这个是老师应该讲的,还应该考虑到什么呢,就是学生的年龄,学生的积累,学生的接受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考虑好的,不是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个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
黄厚江:实际上还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
徐思源:对,像初一的孩子,这个现代汉语的词类等等他还没学呢。
傅嘉德:他还没学呢,你来一个“名词做动词用”,这个就麻烦了,他就学不懂了。刚才讲到一个学生主体的问题,学生观的问题,我觉得就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方法,其实背后,你这个动作背后,就是你的理念,是吧?
傅嘉德:对!是的,就是他其实每一个教学设计,教学举动实际上你都要问个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徐思源:就是这个理念不是架空的。
傅嘉德:就是在你的教学里的,每一个动作当中,你每一个动作,就是体现了你的一种理念,有的人口头上讲的非常好听的,但是上起课来之后,就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个就不行。
主持人:实际上刚才两节课也就是,正好是马晓璐老师那个班是初一的,钱虹老师的那节课是初三的,那么在一些老师的观念当中呢,初一的小朋友,他自己不大会学习,所以我要告诉他,第一就是告诉他落实,到了初三呢,就是他会了,所以钱虹老师,就用让你们自己来整 …… 此处隐藏:135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