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旅游手册(18)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七、地方风俗
七、地方风俗
1.民间习俗,丰富多彩
每年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旧时北京民间的三大节日,尤其春节最为隆重热闹。在众多大小节日中,流传着丰富多样的习俗风情。如农历腊月三十日晚(大年三十),全家人欢聚一堂,吃“更岁饺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年伊始燃放鞭炮“辞旧迎新”,“拜年祝福,祈求吉祥”。初二“接财 神”。初一至初四,不用刀、剪,不准扫地,不新做食物,以示“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观花灯,逛庙会。正月十九,为白云观道教祖师邱处机逝世纪念日的“燕九节”。接着是清明节扫墓、踏 青。四月初八“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以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要祭神,上坟,放荷花灯、船灯,以超渡鬼神。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喜爱当晚赏月,吃月饼,又有团圆节之称。这些习俗有的是讲究农耕时令科学的,有的是文化娱乐性的,有的则属封建迷信色彩的。此是封建社会文化科技不发达的体现,但也反映了人们追求丰年、幸福的美好愿望。新中国诞生40多年来,北京人的习俗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破旧立新之中,开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兼优的社会新风尚、新民俗,深为人们所热爱与弘扬。例如禁放烟花爆竹,禁止封建迷信等等,积极倡导如下健康文明的节庆、娱乐等活动,深受人们的欢迎。
2.庙会花会,甲胜天下
北京是块风水宝地,历代在此大建寺庙,自然庙会也就非常繁盛。仅以明清时期为例,北京几乎天天都有庙会。如农历正月初一的东岳庙、大钟寺开庙庙会,初二财神庙会,初三蟠桃宫庙会,十七、十八白云观庙会。每月逢九、十、一、二隆福寺庙会,逢三土地庙会,逢五、六日塔寺庙会,逢七,八护国寺庙会等 等。其庙会之多,规模之大、会期之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地方所莫及的。就在现代,北京于每年春节期间,也在多处举办传统的庙会或花会,热闹非凡,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旅游项目之一。主要有地坛的文化庙会、白云观的民俗庙会和龙潭湖的大型花会。这些庙会和花会,是从古代寺庙宗教节日的群众性游艺活动演变而来的,它集文艺演出、民间杂耍、小商品交易及美食服务于一体,有好吃、好看、好玩、好买的,深为人们所乐道和参与。在明清时代,北京厂甸和灯市口的元宵灯会久负盛名,各种花灯、宫灯、走马灯、谜语灯等等饰满街头、旷野,五光十色,供游人观赏。现代灯会更是推陈出新,不但用料讲究,而且规模空前。除五一节、国庆节、春节于圆明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地推出各种灯展外,尤其北海公园所举办的大型灯 会,以及冬季于龙庆峡举办的精彩冰灯、冰雕,更是造型多样,多彩多姿,成为灯的世界,艺术的海洋,吸引大批游人前往观光。此外,还有如下闻名遐迩的民俗活动,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京郊白龙潭的庙会,清明节前后门头沟的国际风筝会,端午之际的昆明湖龙舟赛,盛夏时令的大兴西瓜节,妙峰山观玫瑰、秋游香山赏红叶等等,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3.地名沿革,寻踪有趣
北京城坐北朝南,整个街巷横平竖直,成为东西走向和南北延伸的“棋盘街”。由于方位显着,故有 东、西长安街及南、北池子等名称。北京的小巷多叫“胡同”,胡同一词原为蒙古语的译音,意即帐篷之间的通道,这种叫法是从元大都时沿用下来的。北京的许多地名与历史密切相关,但因时代的变迁,不少已名存实亡。如猪市大街、花市大街,原是据市场的商品而定名的。北京的内城墙中原来共有九座高大的城门,现仅存前门、东便门和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