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与展望(8)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第lO期徐伟,等: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与展望
33
社,2008.
[参考文献]
[6]
徐伟.地源热泵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朱照华.地源热泵研究[D].重庆:重庆建筑大学.2000.
[2]
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Mj.徐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
Von
Cube.H.L.热泵的理论与实践[M].I版.北京:中国建
[7]业出版社,2001.
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8]
韩传璞.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动态性能研究[D].重庆:重GeorgeMusser.Building
owners
top
intonew
saving
with
high
庆建筑大学.2010.
efficiency
water
source
heat
pumps[J].ASHRAE
Journal,2010,
(8):29~34.
[9]宋应乾,范蕊,龙惟定.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冬季换热效果分析[4]
王勇,付祥钊.地源热泵的套管式地下换热器研究[J].重庆
[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l,30(6):17—20.
[10]徐伟,张时聪.中国地源热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太阳
建筑大学学报,1997,(5):13~17.
徐伟.中国地源热泵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能,2007,(3):11~14.
[5]
(上接第9页)
[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4)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生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212~220.
态建筑”等建筑理念相融合;
[7]
林海燕,程志军,叶凌.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介绍[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
5)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程度将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183~188.
一步提高,技术选用将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比;
[8]王有为.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几个动向[C]//中国城市科学6)绿色建筑技术向技术性能更高的方向发展,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
即绿色建筑将逐渐向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
版,2013,60—65.
7)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以“统分结合,以统为[9]程志军,叶凌,高迪,等.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比分析[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2.北京:主”的趋势向前发展,紧贴最新技术动态,注重行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108—117.
特点。
[10]王建清,高雪峰,李从笑,等.2012年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评定8)绿色低碳建筑标准体系修订周期将更短,低情况[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
碳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将逐渐建立起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51—59.
牛风瑞,潘家华,刘治彦,等.中国城市发展30年[M].北京: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一低碳生态城市[J].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市发展研究,2009,16(a):l一6.
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G].2005.
[13]王有为,王清勤,赵海,等.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委员会总体工作情况[C]//准》编制简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绿色建筑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
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3~207.
业出版社出版,2011.
[14]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
[3]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2010,(2),4l一43.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G].2012.
[15]
尚春静,张智慧.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J].工程管理学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报,2010,24(1),2010:7~12.
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G].2013.
[16]
王铁宏,马骏驰.对低碳建筑的研究[J].建设科技,2011(6),
[5]王俊.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展望13~15.
[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17]
上一篇:电子教务作业跟踪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下一篇:创业实践项目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