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3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分析(3)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要我们对此作出一个中肯而不是偏激的评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以让我们当下的中学生深思该如何塑造我们的灵魂,确立我们良好的价值观。这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向性价值。
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考虑,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就使学生所写的内容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特色。文题“这世界需要你”的关键词是“你”。本处的“你”,亦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本文的写作对象“你”,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 ;但是,题目中的“你”更多的的是指向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特别是针对现实世俗世界道德的滑坡,信仰危机和金钱权利的膜拜,“你”更重要的内涵应该放在形而上的价值意义上思考。因此,更完整的理解是:我们当今的这种世俗世界需要我们呼唤良知,呼唤道德,呼唤理想,呼唤诚信。总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价值失衡的现实,缺失某些东西,需要我们深思。
写作对象“你”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但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你”潜在的丰富信息。不管是实指还是虚指如知识、憧憬等,都不应该局限于人物本身,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加以拓宽。但必须注意是“你”,而不是“你们”,因此,其所代表的必须是单一的,而不是复数。“你”的内涵的指向性最好要单一,不要过于分散,如一会儿指母亲,一会儿指父亲,一会儿指老师,由“你”变成了“你们”。这种实在人物的罗列定位,必然会归为跑题作文。 另外,“这世界需要你”中的“你”,也暗示我们:最好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来写作文章,因为第二人称的陈述方式,易于事情过程的叙述和文章情感的抒发,易于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易于我们呼告式的议论等。如果写作本文时用第三人称的“他”取代“你”, 或用“知识”等特定的称谓来代替,通篇都没有与题目相照应,就会陷入审题的误区,偷换概念,造成人称的混乱,从而影响表达的效果,那只能算是走题了。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根据读后的感悟与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从命题形式上来说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材料选取了托尔斯泰的一则名言,这种命题形式在平时也一定训练过多次,应该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人们在考前对命题作文的期待更大一些,因为前两年考的都是命题作文,多少有一点让某些专家有些失望。
从整个的材料的拟情来看,它应该是从这个社会现实中发现我们社会,我们一个整体或者我们一个个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次材料应该说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有指导性。从一些生活的具体现象来看,比如说我们现在连续的出现了汶川地震,随后又来玉树地震还有世界各地出现海啸、风雪灾害等等,这些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灾害是无情的。但是人间往往是有爱的,灾害可以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阴暗面,而人间的友爱,人间的情谊则是光明的一面。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我们现在对各种信息媒体都比较广泛应用,人们对社会中一些阴暗的现象或者阳光的一面都应该关注,先进与落后也常常有所比较,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的腐败问题,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一个思考。另外比较近一点的我们全国各地出现了跳楼、自杀等等这些社会现象,还有刚刚在年后3、4月份以来的侵害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们的事件,应该说这次的材料作文从这个社会的大脉搏上,做了一个很好的切入。
从切入角度来讲,第一个可以从社会大方面来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第二个也可以从自己一个小的生活,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也行,只要你能够阐述人生中光明和阴暗是一种辩证存在就可以。第三个方面我觉得它是引导青年人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向。从当代社会青年他们的生活和经历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