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事件
发布时间:2021-06-12
发布时间:2021-06-12
案例解析: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事件
《资本前瞻》编辑部整理
2012年1月,三一重工和中信基金联合出资3.6亿欧元(其中三一重工出资3.24亿欧元,折合26.54亿元人民币),收购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完成了此次“狮吞象”式并购。近年来,三一重工高速发展,屡次推出超长臂架泵车产品,而普茨迈斯特也同样在这个领域内有着强大实力,双方不断刷新纪录。
本次交易是首例德国知名专业制造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并。通过本次合并,普茨迈斯特得到了三一重工资金上的保证,而三一重工则获得代表顶尖技术的“德国制造”产品标签,以及普茨迈斯特在中国以外的全球销售网络。
尽管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事件,也是中国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开始,但从年初到现在,关于三一耗巨资收购德国大象普茨迈斯特的争议始终不断,无论是各大媒体,还是各路经济学家,对于这次并购事件的态度始终不是很统一。对此,本刊编辑部综合整理出公众对此次事件的评述,希望能抛砖引玉,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经理人》杂志记者符胜斌:收购代价高不高?
为便于分析,该作者将三一重工的此次收购与中联重科2008年对CIFA的收购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普茨迈斯特和CIFA在混泥土机械行业的地位相差并不是很大,普茨迈斯特的财务状况也较CIFA稳健,但盈利能力却远逊于CIFA。但中联重科收购CIFA的市盈率是43倍,而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市盈率却高达60倍。尽管三一重工并不认为自己买贵了,但客观数据显示,三一重工的此次收购成本较同行业并购行为是偏高的。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尽管该作者十分肯定三一此次收购事件的正面意义,但他同时也强调:三一最高管理层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不得不应对中国建设狂潮可能放缓的局面,因为届时混凝土泵领域的扩张很可能急剧冷却。
三一最高管理层还必须向外界证明,他们能够有效地将新公司的德国业务部门与中国业务部门紧密融合到一起。鉴于迄今为止这两个业务部门的经营风格彼此不同,要完成这一任务可能并不容易。
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郎咸平:对机械设备行业格局判断有误导致未来风险很大 郎咸平在微博中写道:“世界最大的三家机械企业都不做了,都把自己大部分股权卖给中国企业。德国大象卖给了三一,意大利CIFA卖给了中联重科,德国施维英卖给了徐工,因为人家股东非常清楚,机械设备行业的周期性最强,一旦经济陷入颓势,过去这么多年生产的运转依然良好的设备,就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些设备一用就是20多年,除非又有中国这种经济体量的疯子又搞大跃进,否则未来20年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工程机械需求 此外,我们支付的价格却都是天价,比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如果按照2011年的预计利